心理学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 社会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3-03-25 09:10:06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探索发现 >

心理学家是怎样提出“旁观者效应”的?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的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来,有60多个实验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或与他人在一起时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大约有90%的实验都证明独自一人时更可能提供帮助。

研究还发现,在场人数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小。拉塔尼和罗丁(1969)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让参加实验的被试听到隔壁办公室里以为女士从椅子上重重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呻吟:“哎呀,我的天呐!我的脚??我??我??不能动??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开??这个??东西。”

事情的全部过程大约持续两分钟。观察被试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第一种情境下,被试单独在场,结果又7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二种情境下,事情发生时有两个陌生人在场,结果又40%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第三种情境下,被试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那些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也没做的人,显然认为这件事并不是紧急情况。“只是轻微的扭伤”,有人说。“我不想让她觉得尴尬”,另一些人解释到。这证明了旁观者效应,当了解到注意到紧急情况的人增加时,人们施予帮助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处于人群中也许是不安全的。

在做了这个实验后,拉塔尼和达利都询问被试,在场的他人是否会影响他们?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场的人所产生的奇妙影响,但被试却总是否认这样的影响。

他们只是回答说:“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不在时是一样的。”这些答案强化了一个我们熟悉的观点,我们通常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

扩展资料

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什么呢?

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是指在遭遇紧急事件时,一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没有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或者提供帮助的现象。这种现象最初被学术界和媒体广泛地讨论和研究,起因是1964年一次发生在美国纽约市的谋杀案。

这种现象被解释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集体沉睡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认为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从而自己不采取行动。这就导致了当众人不出手时,就会让紧急事件得不到及时的处理。

旁观者效应的原因很复杂,其中包括个体的责任自我减轻、信息不完整、评估困难以及社会规范等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这种现象只会在大型群体中出现,而在小范围的交流中,大多数人还是会采取主动行动来解决问题。

为了避免旁观者效应,我们需要在遇到紧急事件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向身边的人直接寻求帮助或者采取自己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此外,在做决定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自身的责任并尝试采取相应的行动,以避免因为旁观者效应而错失处理紧急事件的机会。

心理学: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现场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援助的可能性就越低,形成一种“路人冷漠”的现象,又名责任分散效应。

有关旁观者效应的研究起源于一个悲惨的案例。1964年,美国纽约一个叫Catherine Genovese的年轻女性,在工作结束回家的夜里被人杀害。事发当晚,女孩发出了痛苦求救声,但无一人施予援手。

事后调查发现,案件发生的到晚,居然有38户人家都听到了女孩的求救声,只有一个人从窗内喊了一句“放开她”,另外一个人呼叫了警察,但是当警察赶到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之所以会出现旁观者效应,一是出现责任分散,即当旁观的人较多时,面对受害者的遭遇,个人的内疚感就会减少,也不会主动做第一个上前出手相助的人。

其次,是评价恐惧。在未确定状态的情况下,谁也不想让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负面评价,出于保护自身名誉的需要,个体评价恐惧。

另外,时间紧迫性。危险突发时间太短,大家都未了解清楚情况,造成不敢上前伸出援手,最后酿造悲剧的产生。

所以,普及心理学很有必要的,至少希望这类事情不再出现。

旁观者效应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名词]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产生原因主要有: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利他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是什么阻碍了人们采取行动提供帮助呢?对这种现象的一个解释就是责任扩散。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让会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生物_基因治疗]旁观者效应:原位修饰肿瘤免疫原性的基因疗法中直接在体内原位修饰肿瘤免疫原性,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反应,同时肿瘤组织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可产生一种“旁观者效应”,即CTL不仅可以杀伤转导基因阳性肿瘤细胞,还可以杀伤转导基因阴性肿瘤细胞,使受基因治疗的瘤灶消退时,其他未治疗的瘤灶也会消退。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据说,香港湾发生一宗交通意外,顿时尽显人情冷暖。当时,一名女子贪图方便弃用行人辅助线过马路,遭一辆货车撞击被抛弹至5米外,顿时头破血流昏迷倒地,司机见状急忙报警。近百名途人在旁驻足观看。警员到场后,向途人呼吁请求帮忙,就是借一条毛巾都行。不过,众多途人听罢仍只是各自议论纷纷,并无人伸手相助。

请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的际遇吧:长途车上遭抢,因没人反抗,抢匪扬长而去;街头患病昏倒,路人佯装不见,连个打电话报警的人也没有;胡同弄堂里遇到色狼,邻居们的窗户关得比任何时候都严,喊破喉咙也没人愿意听见;要是再碰上什么更倒霉的事儿,简直不敢往下想了……

当有人挨打或遇到困难时,那些能够给予帮助的人却袖手旁观。这种现象不仅使人们从道德角度加以关注,纷纷谴责这些冷漠无情的看客,同时也引起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心理学家分析认为,这是“旁观者效应”在作孽。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于20世纪70年代做了大量实验加以研究。

实验一

一位活泼迷人的女郎被试带进一间屋子,填写一份表格。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郎向被试说明如何填写表格后,走进了布幔隔开的里间。在布幔的缝隙中。被试可以看见里间放置着一个高大而倾斜的书架,上面堆满了书和其他器械。

几分钟后,传来了椅子的倒塌声和女郎凄切的尖叫:“哦,我的脚……我的脚脖子肿了,我没法拿东西了。”

实验者观察屋子里被试的反应,结果发现,当被试只有一个人时或者与朋友在一起时,有70%的人采取了助人行为;而当两位陌生人在一起时,只有40%的人跑去助人;而与实验者消极的同伙在一起的被试中只有7%的人采取了行动。

实验二

安排男大学生被试单独或者与两名其他被试(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伙)等待会见。负责会务的女士解释说,由于会见要推迟几分钟,为了节省时间。她先把酬金付给他们。她从一个信封里拿出钱来,问在场的人有谁能换开一张20美元的大票。

这时,隔壁房间里的电话铃响了,她跑去接电话,匆忙中把信封放在了桌子上。女士刚离开,一个“小偷”(实验者的一名同伙)蹭到桌边,虽然他企图掩饰,但在场的人还是都看清了他从信封里拿钱。

不一会儿,女士返回来。结果,与“小偷”单独在房间的被试比有旁观者在场的被试,报告发生了偷窃的人数更多。

拉塔奈和达利的实验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是人们最常见的冷漠心理。

这种心理使得当事人觉得还有别人在场,所以就会观察与仿效别人的反应,就会把帮助受难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也许我不去,别人会去的”。结果,大家都这么想和这么做,就造成一种集体性的坐视不救。

因此,“路见不平”你不吼,那么我也不吼,他也不吼,最后大家都不吼:“该出手时”你不出手,那么我也不出手,他也不出手,最后大家都不出手。由于这种效应使得现实社会的风气越来越缺乏人情味。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英勇救人,面对危险让所有人做见义勇为的英雄是不可能的,做无谓的牺牲也没有必要,但力所能及的小事儿我们每个人总可以做到的吧。比如悄悄跑到一边打个电话报警总可以吧?没准儿,单凭我们一分钟的电话,就挽救了一条人命。

一生中谁能担保自己不会被偷、被抢、遭遇意外?怕事与回避带来的不会是我们所祈求的善良,更不会是愿望中的“平安无事”。一个丧失了“邪不压正”信念的社会,一个充满了冷漠无情的看客的社会,一个各扫门前雪的社会,只能是暴虐横行、人人自危的可悲而又可怖的世界。正如大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所说,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没有旁观者,否则,丧钟就是为你而鸣!

心理学家所作的研究并不是提供给人们可以冷漠旁观的理由,而是让人们澄清自己的误解。当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不要观望、等待,赶快伸出自己援助的手!

让我们像先哲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医治烦恼与不幸的最佳秘方就是友谊。

探索发现本月排行

探索发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