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其实不穷,马加爵 穷

发布时间:2023-01-28 01:30:17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灵异事件 >

马加爵事件是怎么回事?

马加爵是一个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他能够一步步进入大学,可以说非常的不容易。本应该拥有美好的人生,然后却因为自己不会管理情绪,最终犯下了大错;也让自己年轻的生命,终结在了人生最美好的年纪。

我想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讲,只要是大学生,应该很少有不知道,马加爵的人存在。马加爵的事情,当时非常的火热,尽管在互联网,还不太发达的时代,依然被我们全国的大学生所知晓。

并在当时的课堂上,被老师当作案例来讲解,并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大学时期,和同学、舍友之间的矛盾。

他的事情在被报道以后,引起的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有很多人,就这件事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我个人印象中,马加爵的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一、相貌生得丑陋,经常被同学嘲笑

马加爵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最为普通的大学生。在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以后,如果能够努力学习,应该会拥有一个灿烂的人生。

可惜在进入大学以后,因为自己家庭贫穷,穿着打扮以及自己的相貌,经常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有时候就连舍友,也会不时地揭露他的伤疤。

平日里的这些行为,也就慢慢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让他的性格,也因此而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二、和同学闹翻,杀害了自己的室友

尽管马加爵总是被人嘲笑,但他自身却非常的聪明,而且内心也十分渴望,能够和同学们一块玩耍。

在杀害室友出现之前,有两个导火索。第一个是表白女神,被女神当众奚落;而第二个则是和舍友玩牌时候,被舍友诬陷作弊。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马加爵多日来,积攒的怨气爆发,才有了让我们大家都震惊的事情出现。

马加爵事件是怎么造成的

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一个高考600多分的顶级学霸,为什么会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人性的脆弱与敏感

2000年9月初,马加爵在父亲的陪同下高兴地去云南大学报到,面对偌大的校园,马加爵充满了无限的希望。父亲把家里所有积蓄6000元,全部给了儿子,只是不希望孩子不受到别人的歧视。马加爵也确实非常争气,先是申请了助学贷款,然后又外出兼职打零工,大学期间几乎没有再向父亲要过一分钱。

然而贫穷的家庭条件还是让马加爵产生了想法,大二时,他借了同学1600元,买了台二手电脑,为了还钱,这一段时间马加爵经常不吃饭,为了节约体力,他经常在床上睡觉。作为高智商的代表,其实马加爵也试图做出改变,看到其他同学其乐融融,谈笑风生,马加爵也想表现自己,但往往会弄巧成拙,反而被同学们嘲笑。

时间久了,马加爵变得更加敏感,人性的脆弱完全被显现出来,室友相互间正常地说笑,总会被他误认为是在嘲弄自己。因此,马加爵的脾气变得越发古怪,经常摔门而出,时间久了,和大家的怨气也越来越深,甚至还动手打人。

在其他同学眼里,马加爵就是一个老实人,从来不善言谈,更不会讨女生欢心,虽然懒惰,但智商超高。有同学羡慕地说:有些科目,他从来不去上课,考试前突击两天,不仅可以很轻松通过,还可以获得非常高的分数,学习毫无压力。

事情的导火索

由于马加爵性格内向,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大学从来没有谈过女朋友。但是毕竟小伙子年轻气盛,在20多岁的青春期,马加爵也想找机会发泄,于是就去了校外,和一些女人发生了关系。

马加爵的室友中,有一个同样来自广西的老乡,名字叫邵瑞杰,也是马加爵云南大学唯一的朋友。马加爵平时有什么心事都会向邵瑞杰透露,当然包括出去发泄的事情,这些也是他的隐私,不愿意让第三个人知道。

大四的寒假,马加爵为了节省路费,春节并没有回家。2月13日,马加爵和几位同学在打牌,在这期间,几人发生口角,争执之间邵瑞杰说了一句话:“打牌也玩赖,就是人品不好,怪不得龚博过生日都不叫你去!”

马加爵觉得大家在欺负他一个人,便据理力争,但邵瑞杰一气之下,竟然将他出去找女人的事情说了出来。这个隐私被公布出来,让马加爵很没有面子,一旦事情闹大,不仅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甚至还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于是,一股邪恶的想法从头脑里冒了出来,一不做,二不休,只有将邵瑞杰除掉,才可能万无一失。

疯狂的报复

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学生,马加爵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知识,做出了最精密的部署。查阅了许多资料后,他决定用流血最少的铁锤作为凶器,然后却出了一个意外,马加爵第一次购买铁锤后,藏在厕所隐蔽处,却被工人拿走了。

然后又回去买了第二把相同的铁锤,以及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密封胶、甚至办理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使用。

接下来,罪恶的行动开始了:

被害者一:唐学李。唐学李和马加爵没有一点矛盾,但却阻挡了马加爵行动的步伐,因此第一个被杀害。由于寒假未结束,寝室很多床位都是空的,唐学李经常住在他们寝室,这让马加爵杀害邵瑞杰的计划受到干扰。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注意,直接将铁锤砸向后脑勺,砸死后,将尸体装进事先准备好的黑色塑料袋,并拖进衣柜锁好,处理完现场,淡定入睡。

被害者二:邵瑞杰。2月14日晚,邵瑞杰回到寝室,准备洗漱睡觉,就在邵瑞杰洗脚不注意的时候,马加爵又举起了铁锤,将他砸死。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将尸体装进了黑色塑料袋,藏进了衣柜。

被害者三:杨开红。2月15日中午,马加爵正在宿舍里处理头夜杀死邵瑞杰时留下的血迹。这时,杨开红来到317宿舍找马加爵打牌,已经杀红了眼的马加爵做贼心虚,一不做二不休,用同样手段夺走了杨开红的性命。

被害者四:龚博。2月15日晚上,马加爵找到龚博的宿舍,说317室里打牌正三缺一,叫龚博过去打牌。结果,龚博就在当晚惨遭马加爵的毒手。如法炮制,处理好四位被害者的尸体后,精明的马加爵开始了逃亡之路。

2月17日,由于使用的是假身份证,在火车站被警方查获,但由于学校还未开学,杀人藏尸的事件并没有人知道,他逃脱了铁路警方的处理,悄悄搭上了去往广州的火车。

全国通缉,难逃法网

被害者4人中,除了邵瑞杰是有直接矛盾外,其他几个人都是被牵连而被害,更可惜的是,这几个人都是农村出身,家庭贫穷,承载了家庭的复兴和希望,有的还刚考上了研究生!

罪大恶极的马加爵,一度成为了全国人民唾弃的对象,这也引起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视,直接将其定位国家A级通缉犯,重金悬赏捉拿。马加爵无处可藏,虽然逃往海南,蓬头垢面,彻底沦为乞丐,但一个月后,还是被当地人发现并举报。2004年06月17日马加爵被依法执行死刑。

回头再看马加爵案,连杀四名舍友的马加爵,为何都说他是受害者?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大四学生马加爵,在学校宿舍与舍友邵瑞杰等人玩牌。这本该是大学生活中的解压日常,但却变成了一场悲剧。

在玩牌的过程中,马加爵出牌作弊被邵瑞杰发现,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邵瑞杰还批评他人品太差。

“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

马加爵因此而在舍友面前丢了面子,于是对邵瑞杰怀恨在心,想要寻机报复。他买了一把锤子,准备在宿舍里杀害邵瑞杰。然而,当时寄住在马加爵宿舍的另一名同学唐学李,却一直躺在宿舍,不曾出门。虽然唐学李与马加爵并无过节,但因为他妨碍到了马加爵杀害邵瑞杰的计划。于是马加爵首先对唐学李下手,用锤子将其杀害,并把尸体藏在了衣柜里。

第二天晚上,马加爵终于等到和邵瑞杰独处的机会,于是便趁着邵瑞杰打水洗脚的时候,掏出那把锤子,将其杀害。而后,马加爵开始处理现场留下的血迹,结果被从隔壁寝室过来串门的杨开红发现。马加爵因为害怕事情泄露,于是又将杨开红杀害。当然,事情还没有结束,马加爵在连杀三人之后,又跑到隔壁寝室杀害了同学龚博,因为请过生日没有马加爵,也被怀恨在心。

这便是2004年,云大宿舍连杀四人,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在杀人之后,马加爵并没有选择自首,而是潜逃外地。不过,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公安机关的不懈追捕下,马加爵于一个月后在海南落网。最后,马加爵因为犯故意杀人罪,而且情节特别恶劣,被法院判处死刑。

马加爵案的经过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次口角之后的过激报复,属于冲动性杀人。虽然影响恶劣,但凶手马加爵最终被绳之以法,也算是一个完整的结局。

真正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马加爵这样一个病态且手段残忍的杀人恶魔,硬是被描绘成了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当初在马加爵事件被报道之后,我看到最多的,不是对于马加爵连杀四人的愤怒和谴责,而是满满的同情。因为这是一个贫穷的弱者,对于校园歧视和霸凌的反抗。

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中,马加爵是一个贫民家庭逆袭的天之骄子。他出生在广西南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家庭贫困。但是马加爵却非常刻苦,学习成就优异。他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还曾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最后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云南大学。

然而马加爵在大学过得并不好,因为家庭贫穷,他在大学饱受歧视,同学不仅不带他玩儿,还嘲笑欺负他。所以我们看到玩牌的时候邵瑞杰会说他人品差,龚博过生日也不请他。

这样的一个出身,使得人们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加爵是个好学生,是弱势群体,虽然他杀了人,但错的一定不是他。带着这样一个主观的认知,大家再去看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完全就是一个老实人被欺负久了,最终不堪忍受,将所有的委屈释放出来,最终造成了这样一场悲剧。

如此一来,作为凶手的马加爵,反倒成为了受害者。而被杀害的邵瑞杰四人,则似乎是咎由自取。尤其是批评马加爵的邵瑞杰,更是被认为瞧不起穷人。

然而,这其实都是来自于媒体的故意引导,根本就没有什么老实人的爆发,马加爵也不是什么弱势群体,没有人欺凌他。他之所以杀人,完全就是因为性格极端,人品差,玩不起。

有记者实地探访过马加爵的老家,并且采访了许多马加爵身边的亲人、同学和朋友。得出的结论是,马加爵的学习成绩确实很不错,但他的家境并不差。而马加爵这个人脾气比较火爆,时常会仗着自己身体强壮去欺凌同学。像他这种家境不错,学习成绩又好的人,时长是有恃无恐的,毕竟老师总是会偏爱好学生嘛。

但是到了大学之后,马加爵喜欢欺负人的性格就有些不好使了。毕竟在大学里面,不是什么都可以用武力解决的,有冲突可以报警。而马加爵所谓成绩优势,在这里也没有了,不会有老师帮着你。所以,马加爵的乖张性格,导致他在大学期间没交到什么朋友。许多人都认为他人品差,纷纷对其敬而远之,这也是邵瑞杰说他人品差,以及龚博过生日不请他主要原因。不是人家要欺负他,而是他的性格导致自己没有朋友。

马加爵杀害的四人,其实已经算是少数与马加爵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尤其是第一个被杀害的唐学李,平日里都是喊马加爵“马哥”。而邵瑞杰则是一同来自广西农村的老乡,二人同窗了四年,关系一直都不错,所以他们才会在一起玩牌。而邵瑞杰批评马加爵的那些话,虽然有些伤人,但在更多的就是属于好友之间的玩笑,谁也没想到马加爵会如此的玻璃心。

当然,邵瑞杰,自身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毕竟拿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但即便如此,因为这样一句话就去选择杀人,那也不是正常人该有的举动。

最为关键的是,这四人都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家境方面还不如马加爵,比如杨开红是苗家子弟,家境十分贫寒,上高中时的不少衣服都是班上同学资助的。而邵瑞杰家境更困难,连学费都是贷款。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瞧不起农村贫困学生的原因。

事实上,中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曾深入研究过马加爵的犯罪心理,甚至专门到监狱探访过马加爵。得出的结论就是马加爵这个人,没有罪恶感,且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纯粹是为了发泄和报复而杀人,并没有那么多的同情因素在里面。

不论任何原因,残忍夺取他人生命的行为绝不应被原谅,这是对受害者的不公。所以,通过情绪引导,将马加爵从杀人凶手变成受害者,如此的颠倒黑白,实在令人作呕。而即使马加爵事件过去这么久了,我依然能够看到为马加爵辩解的言论,着实有些惊叹。

马加爵自己是贫困生,痛恨的应该是那些不劳而获的富者,为什么他杀的4个同学同样都是贫困生呢?

马加爵是穷,但是再穷的人也是有尊严的,被杀的几个学生都是平时欺负马加爵的,大冬天的出钱叫马加爵洗衣服、被褥上被同学撒尿。。。。人是有自尊的,,,同样,在马加爵杀人之前,放走了一个平时照顾自己的室友...... 这是一个本来就由于贫困而自卑的人,在长时间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之后心理扭曲了,但是那4个人是长期以来刺激马加爵的人。。。

李玫瑾解读马加爵案等谜案背后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事件出自凤凰卫视2月26日《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采访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谈谈犯罪心理方面问题。

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她是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犯罪人呢,实际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

解说:她如何体察人性常态?

李玫瑾: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他们会受不了的,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然后生活的一些这种绝望或失望。

解说:她如何权衡案件真相与公众知情权的矛盾?

李玫瑾:犯罪人的一些情感,或者一些自尊的东西,我应该也要为他保留。

解说:《名人面对面》专访李玫瑾,迷案背后。

李玫瑾被媒体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曾参与过众多大案要案的分析和侦破,是我国第一批进入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学者。

李玫瑾:就是我更多的研究的是行为心理,换句话讲就是说他为什么要死,他怎么要死,这跟我没有关系,我就想知道他怎么死的,这个怎么死的实际上就是重点就要看行为。

《犯罪心理》片段:我们这名嫌犯会强奸被害人,强行对其喂食人头,并将其摆正祈祷的姿势,我知道这听着有点难以置信,但我觉得这个嫌犯对螳螂非常痴迷,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让死者指尖朝下,而不是朝上。螳螂能杀死许多生物,但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雌性螳螂经常会性食同类,就是说它在交配完成后会立刻咬下配偶的头部。

解说:这是美剧《犯罪心理》中最常见的画面,每每听到这些分析,人们都会好奇,到底犯罪心理学家是如何从迷雾般的案子里还原事件真相的。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李玫瑾老师,听他讲讲迷案背后的故事。

李玫瑾: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家养一只小狗,它有时候会突然醒了,然后从它睡的地方跳下来,然后呢抻抻懒腰开始走向你,它坐的你跟前儿开始发呆,然后看看你,然后看别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给它配音了,它为什么要走过来呢,心想,我好像有点饿,可是我又不想吃,那个凉,然后看你的心情好不好,你要好我就要点好吃的,我就给它往这里配音,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配音呢实际上就是在分析它这行为的心态,它这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所以我们有时候去分析一些犯罪也是这样,如果他做这个行为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这个心理那可能,换句话讲就是我把那潜台词给他填进去了。

许戈辉:您刚跟我说您其实并不做讯问,但是我以为您做这个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会参与大量的讯问。

李玫瑾:没有,它是几个,我是比较擅长的是不见人的,不见人的叫行为分析,所以为什么叫犯罪心里画像呢,就是你没有见过这个人,然后呢,我们很多案件它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说现场的物证非常少,比如说我们可以以物证为基础开展的侦查,那个物证基本没有,脚印、指纹、血型、DNA,所有东西都没有,有的现场它本身就不是第一现场,就是你发现尸体的地方不是他作案得地方。所以除了一个尸体,你就没有太多的东西了,所以像这种情况,那你基本就只能走其他的方式来分析。所以这种问题呢,往往就是遇到这种案件,可能找我的比较多了。

解说:犯罪心理学进入中国仅三十年,而欧美国家已有一百余年研究历史,大家习惯把犯罪心理学人称为侧写师,在美国,想要成为犯罪侧写师,需要至少十年刑事侦查工作经验。除此之外,你还得玩转心理学、法医学、社会学等等各领域知识,所以在公众看来,也许一目了然的案件,在专家看来却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李玫瑾:我记得好像是2012年吧,当时湖北有一个官员十一刀的一个案,就是一个算自杀的一个案件,这个案件发生之后呢,公安就做出了一个鉴定的结论,说这个人是自杀,然后网上就一片的哗然,于是当时就有媒体找到我,找到我呢,因为我在工作当中也会接触很多,就是因为我刚才讲了,我做心理分析,经常是涉及到一些疑难案件,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件,所以我当时很明确说,我认为这个公安鉴定是对的,他就是自杀,但是我还跟媒体讲,我说我不是法医,所以你最好去问一个专业的法医。于是这个记者当时就打电话给华东政法院校的一个专家,也就是他是法医,他当时回答跟我完全一致,他认为这个鉴定是对的,他说国外有自杀,还有一百多刀的。那么我们在工作当中可能有很多案件我们,像我经历的很多案件我是不会对外讲的,我讲的一般我点评的案件都是媒体的案件,但是我也简单提一起案件,其中有一个案件,当时这个人他是脑部上有锤点,就是锤子砸过脑顶,然后呢手腕上有割痕,最后呢,他身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刀,但是真正导致他死亡的是有一刀扎到了心脏,然后死亡。所以也就是说这个人身上有,有锤点,有割伤,然后还有这个刀,那么从法医来看,这三个任何一个点。

许戈辉:都可以致命。

李玫瑾:都可以致他死亡,所以呢他们就认为这个人应该是被害的。

许戈辉:因为不可能有这个三个,这顺序是怎么回事,一个就已经可以死了。

李玫瑾:结果后来呢,也是作为一个疑难案件,当时他们找到我,实际上犯罪研究它涉及到,尤其侦查当中它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知识,我认为侦查本身它就是大量的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技术,所以这个呢,就是我不是法医,所以我当时还没有从法医的角度。但是我从行为的角度呢,当时有一个还原,就是我认为他应该是先是到一个地方,他想自杀,他其中有两个动作,一个动作就是锤脑袋,但是呢他没死,然后呢,最后他又开始割手腕,他还没死,为什么?因为从现场痕迹来看,就是说他有一个树林当中的移动的表现,而且树上呢,在这样的高度上都有血迹,这意味着他曾经用这个手去摸过这个树,搂住这个树,所以他的手腕上那个血就会留在那个树上,这个时候如果也有可能别人在害他,比如拽着他往前走,已经割了手腕了,但还是拽着,也有可能。然后呢,但是他最后的死亡呢,他有一个喷溅点,他在一个柱,就是一个砖房面前,当时有大量的喷溅,这个喷溅我们判断是什么呢?他可以自己造成,也就是说他拿刀对着这个墙往里一扑,就可以导致扎到心脏,然后这个才会出现这个喷溅。如果他背朝到这个墙,他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喷溅的血形,所以真正致死是他最后扎自己胸口这一刀。那么这个刚开始我并没有还原到这样的一个程度,我当时也感到很困扰他这个,但是我觉得这个三个顺序应该是这样一个顺序,后来见到一个法医,也是广东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法医,他当时就给了我一个提示,他说你有没有想到是自杀,他这样一句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因为这个行为的顺序只有自杀才能解释,他杀是很难解释的。所以后来我就明白了,就是说,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他说其实自杀的时候,有时候一种手段死不了,他会换一种手段,而杀人呢往往他要想致你毙命,他除了有威逼之外,他基本就比较简单。

许戈辉:他会用把一种手段用到极致,直到达到目的是这个意思吗?

李玫瑾:他要是威逼的时候他会有各种各样的,他的一些伤口会在其他地方出现,而这个人所有的伤口都是能够到的伤口。

许戈辉:哦,这样。

李玫瑾:对吧,在侦查心理分析画像当中有一项就是死因心理鉴定。

许戈辉:是,其实您刚才给我讲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说,就是这个他这个最后致死的这个路径,这个似乎不是您去研究的这个领域,您应该去研究的是这个人得有多强烈的求死之心才会一遍又一遍地用这种致命的手段在戕害自己。

李玫瑾:对,这是一个分析,但是犯罪心理分析不是光一个问题,你说的这实际上是一个行为动机问题,动机呢,是最难的一种分析,一般在我现在来做案件分析的时候,动机是不太靠前的,我更多是考虑就是第一这种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二他怎么做的,我很在乎他的行为方式。然后第三呢就是行为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看这样的图片,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他当时在法庭上讲嘛,我请求法官判我极刑。

解说:一遇上热点案件,媒体都少不了邀请李玫瑾点评分析,作为犯罪心理专家,她破解难题无数,但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公众人物,“解题高手”李玫瑾却被一个问题困扰了许久。

许戈辉:您的研究工作呢本来在长期以来都是在幕后的,但是这些年呢,因为这个公众对于很多刑事案件的关注,您就频频地走到台前来。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最累心的是什么?

李玫瑾:最累心的就是有很多话不能全盘托出,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挺,还没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犯罪呢是一个我们社会当中很让人痛苦的一件事情,其实我认为不光是被害人和被害人的亲人们痛苦,如果把一个案件完全裸露在社会面前,会让很多人受到伤害的。我印象当中有一次我带我的一个研究生是女孩,去一个地方分析一个案件,我当时在看这个案件的法医的检验,然后呢,他的照片都是被害人很惨的照片,我带着这个孩子,她坐在我这个左手,这边是刑侦人员把(照片)给我,当我看完以后我就直接递给这学生,因为她是我的学生嘛,所以我想都没想就直接交给她了。后来我就发现,从这案件之后的晚饭到第二天早饭她都不怎么吃饭,然后她话也非常少,我后来突然反应过来了,她是第一次接触这么可怕的画面,所以后来,这也是我后来不太带女生去做这种事情,就是去做案件分析。那么还有一次我记得,我跟。

许戈辉:您自己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吗?

李玫瑾:没有嘛,我觉得我在这方面情商特别弱,像这样的情况让我明白,就是有很多犯罪的事情,就是包括它的现场,包括整个的案情,不是所有的都能够拿出来说的,尤其在外人面前。当一个人他完全不太接触这个领域,他第一次看这样的图片,或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他们会受不了的,会对这个社会觉得太可怕了,然后生活的一些这种绝望或者失望,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呢就是在谈一些案件的时候,我还要考虑,不光要考虑被害人,甚至犯罪人的亲人,这个问题呢,实际上像2004年马加爵的案件,那个案件当时社会影响非常大,因为当时全国通缉令那是也很少那样做的,全国通缉,所以所有人都在关注。

解说:2004年,大学生马加爵在宿舍连杀四人,案件震惊全国。从当时的证据看,他既不为财,也不是冲动杀人,行为方式也绝非精神病人,参与办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说,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这个案件当时最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动机问题,那么我当时去做调研,我就明白他的动机了,但那个时候我已经有这个意识了,就是说他为这个事情杀了四个人,实际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一个事情,那么这个他确实犯罪,他要承担他的法律责任,可是呢,他这种遮掩的这个事情我认为是人性的常态。

解说:马加爵的犯罪动机是什么?是当时探讨的热点。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为“穷人的自尊”。李玫瑾坚持到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后,才公布了对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报告,她说,贫穷并不是问题的起点,真正导致马加爵犯罪的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扭曲的人生观,还有以我为中心的性格缺欠。

李玫瑾:即使犯罪人他犯罪了,他有些涉及到他的一些,就是很隐秘的一些情感,或者一些自尊的东西,我应该也要为他保留,我不要急于地给他裸露出来。

许戈辉:但是如果这个和公众所要求的知情权产生矛盾呢?

李玫瑾:我认为这个知情对于公众来讲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你在之前你可以不知道,但是你应该相信我们的法律是公正的。所以在司法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问题,那么他活着我可以先不说,等他走了,也就是说这个保密的这个问题,为了他而存在,他已经不在了,那么我可能给大家一个答案,这个是可以。他本身已经为这个事情请求赴死,他当时在法庭上讲了,我请求法官判我极刑,然后在结束的时候他说,他大姐要求你一定要上诉,但他自己坚决不上诉。所以我认为他已经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勇敢地承担责任了。

许戈辉:但这个是您刚才所说的无奈吗?或者就是说累心的部分吗?

李玫瑾:这是第二个层面。

许戈辉:就是知道的实情不能全盘托出。

李玫瑾:对,这是第二个角度。那么后来我看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大姐也多次接受采访,就谈到了很多网上的一些议论,他们也很,比如说出现一个案犯就说这又一个马加爵。所以我认为其实这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去。

许戈辉:重新在揭开他们的伤疤。

李玫瑾:对,伤疤。我个人觉得被害人,其实被害人是很无辜,很痛苦的,可是有时候你有没有想到过,这我刚才谈到的是一个案犯本人,那么现在我要说的是案犯的亲人,他们的亲人呢应该说,当自己的一个亲人做了很严重的犯罪的事实以后,就是他没有回头路了,而且要接受法律的处罚,甚至全社会来声讨,那么他的亲人,首先第一他没有参与任何这个去帮助他,然后第二呢,他也不希望自己的亲人出现这样的行为。那么他们在社会几乎的不到任何一点同情和帮助。所以。

许戈辉:许戈辉:而他们恰恰是还在的,而且要把日子继续过下去的那一群人。

李玫瑾:对,所以我觉得这是我再看到的第三个层面,不要简单地愤怒,也不要简单地去斥责一些相关的人员,而是应该了解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当我们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怎么让他今后不这样做,所以这是我觉得在我的工作当中要接触媒体的时候最无奈的一件事情。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

许戈辉:那就是在辩护嘛。

李玫瑾:犯罪人呢,实际上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

解说:2010年,大学生药家鑫深夜驾车撞人,并扎了伤者数刀,致其死亡的案件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李玫瑾在某档节目中就“为什么药家鑫不是扎一刀,或者两刀,而是扎六刀。”这样的行为成因进行了分析。

李玫瑾:我们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就经常叫强迫行为,强迫行为就是什么呢,就是他做的这个动作往往不是他的一种兴趣动作,而是一种机械的他在做,那么这个动作呢,往往它会变成一个什么呢?替代行为。他拿刀扎向这个女孩的时候,我认为他的动作是在他心理有委屈,在他有痛苦,在他有不甘的时候,却被摁在钢琴跟前儿弹琴的一个同样的一个动作。当我不满的时候,我弹琴本身是来,就是发泄我内心的一种愤怒,或者情绪。因此当他再遇到这么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人被撞伤了,而且在记他的车号,他这个刀的行为实际上类似于砸琴的行为。

解说:李玫瑾这段话引来了铺天盖地的愤怒,大家纷纷指责她把药家鑫的杀人动作用弹钢琴来解释,是在为药家鑫辩护,那段时间她的博客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咒骂。

李玫瑾:很多时候我都会讲到就是说,他该不该死不是我来说话,那是法庭来判断的,那么这个人可恶不可恶,这个不知道,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

许戈辉:但是恰恰大家的愤怒来源于觉得你没有一个是非黑白,你在为这个施害人为犯罪在做辩护,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

李玫瑾:其实我也不是在做辩护,但大家觉得你既然给他找犯罪的原因。

许戈辉:那就是在辩护啊。

李玫瑾:就是给他找理由,对,所以这是我觉得让我这些年最为痛苦的。但是我觉得现在这两年有所改变,尤其是我在一些媒体上通过一些更多的来介绍一些相关的研究。

许戈辉:你觉得大家会变得越来越来越理性。

李玫瑾:对,我现在看到网上很多的就是能够理解了,所以我特别欣慰的就是说,甚至有很多年轻人,主动在网上给我留言,就说当初对你有误解,对你的言论很不敬,然后向你道歉,当我看到这些话的时候,真的心里觉得,哎呀,这个就是一种特别的满足,就是说你终于得到大家的理解了。

视频片段:起立,报告李老师公安大学09侦查上课前集合完毕,应到35人,实到35人,报告完毕,请您授课。

好,上课。

是。

解说:李玫瑾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公安大学讲授犯罪心理学,她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她都在做教材,为研究打基础。直到1992年,她得到一次去地方派出所实践的机会,一年的实践经验让李玫瑾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体悟。

李玫瑾:我也做过半年的预审,偶尔也偶尔审过一两个案件,我记得早期我审的基本全是失败的。

许戈辉:怎么讲啊。

李玫瑾:因为我记得最早在青岛工作,有一个女孩,当时我师父交给我的活儿就是说,你就问她来没来过青岛就行,就把这个问题问清楚,然或来过几回,她们好像是一个制假的一个团伙,专门制造假东西然后卖,包括烟还包括什么。这个女孩呢,当时我觉得她就是农村的女孩,特别老实,然后头都不抬,就这么扎到底下,我就坐在旁边开始跟她聊天,就是我想先拉近心理距离嘛,让她放松,然或我就跟她(说)多大了什么的,家里干什么,然后兄弟姐妹几个,然后这个什么时候出来,有没有谈过对象,问到最后的结论就是,我说那你来过青岛吗?没,她就是一句话没,我说那青岛离你家也不远,我说你村里这么多人来,你跟他们来看看,我说应该很容易吧。没来过,没来过,就是没来过,后来我就跟我那师父说,我说根据我对她的了解,她没来过,我师父说她骗你呢,我说不可能,特别逗,因为他已经问了其他的人,就是谁来过他都知道了,然后他就说你把她带过来吧,然后就把她领出来,领到我们那师父的办公室,然后就让她坐在凳子上,我师父一下跳到对面桌上,然后就问她,你叫什么名字,我那师父就问她,跟我就完全不一个风格了,然后她特别意外,一边抹(眼泪)一边说啊,来过来过来过,哎呀,整个我这心里就崩溃了,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实际上说犯罪人有时候和我们这个很多的,应该说好人吧,包括我们的一些学者,他可能不太在一个世界。真的这个有的时候你在社会底层,包括我有时候接触一些实务部门的,像法官、检察官,还有我们的警察,就是这种比如说,我们现在老说他们怎么样粗鲁,反正就这种批评声音吧,他们有时候也很痛苦,就是实务部门呢,他的工作性质决定他所面对的一些难题,在解决过程当中,有的时候确实是他们会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呢,就是我们理想的这个要求呢,或者说比较文明的要求呢,又是另外一个层面。

许戈辉:我理解,您说的就是他民用不同的语境在说话,那势必鸡同鸭讲。

李玫瑾:不同的语境,实际上是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

许戈辉:对。

李玫瑾:而且有些就是比如说龙布罗梭,就是最早研究犯罪人的一个学者,是意大利人,他就说过这样的一个话,他说犯罪人呢,实际上是介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个群体,他认为有很多犯罪人他并不是我们那些法学家们想像的那类人。他说其实有很多这个法学家们站在道德的高度上,然后对一些这个社会的问题表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他说实际上呢,这些人的身边呢,比如说监管的警察,就是狱警,然后接触他们的法官,或者检察官,或者警察,以及包括这些罪犯身边的亲人,他们对这些人(犯罪人)的了解往往和那些就是站在道德的层面,或者站在一个理论上层面的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犯罪人连家人都已经放弃他了,都不让回家,为什么?因为他不光祸害社会,他也祸害家人,然后呢这个家人没办法就希望推给警察,那么警察呢,他们又需要依照法律去行事,所以这个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它就是我在这个角度,我又接触实务部门,我也接触理论界,所以我经常能感觉到这个两个界的这种冲突

灵异事件本月排行

灵异事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