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活了100多岁,朱允炆寿命

发布时间:2023-01-25 18:33:23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灵异事件 >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建文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提升文官地位,宽刑省狱,轻徭薄赋,对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些弊政进行改革 ,下面分享朱允炆活了100多岁。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1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可以说建文帝的削番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但建文帝的软弱害了他,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这是他的第一个错误。他并没有先削燕王,而是从其他亲王下手,这样即引起了亲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在建文帝决定对朱棣下手的时候,为时以晚,燕王朱棣迅速扯起了靖难的大旗。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但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经过四年的拉锯战之后,燕王正确分析了形势,只要建文帝在一天,地方军对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了南京,赶走了建文帝,那么自己就可以成为一国之君,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因为大家都是观望的态度。

于是燕军绕过大城市、一路南下,当时的建文朝廷已经乱作了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很快燕军就攻到了南京城下,城内的亲王与某些将领又擅自开门投降,南京终于被占领,建文帝不知所终,而且正如朱棣所料,地方上几乎没有人反对。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而在朝廷内却是另一番情景,投降的文臣只有廿四人,其他或逃跑,或自杀却有千人。永乐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可见建文帝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他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让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2

朱允炆能够当上皇帝,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朱标自出生开始就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到了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随即被立为皇太子。作为亲选的第一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极其爱护,命人考量历代东宫的官制,选拔能臣辅导朱标。而朱标的表现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温文儒雅,宽厚仁德,体谅百姓疾苦,即得文官的推崇,又得诸藩王拥护。可惜的是,1392年,朱标自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因朱元璋很喜欢朱标的次子朱允炆,而朱允炆也十分聪明孝顺,仁德颇具朱标风范,再三考虑后朱元璋立其为皇太孙。

所以从当皇帝这事上,朱允炆可能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和能力上的准备,从这一点来说,建文皇帝朱允炆和崇祯皇帝朱由检很像。当然建文皇帝时期的国家基础肯定是要比崇祯皇帝时期的要好,但是大家想想,几十年来朱元璋都在大力的培养朱标,而朱标病逝6年后,朱元璋紧接着也就驾崩了,说白了,除去朱元璋立继承人的犹豫期,把朱允炆作为君主来培养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他想当一个明君圣主,但是他却不具备明君圣主的性格和能力,他需要跟崇祯一样,慢慢靠后天的勤奋、实践弥补,可惜时局紧迫,历史洪流滚滚。

朱允炆活了100多岁3

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朱元璋死后,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在位期间,他开始增强文官在朝廷当中的作用,严惩那些贪官、宦官等,同时对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些弊政进行了改革,这段历史称为“建文新政”。

朱允炆进行削藩,原本是一件好事情,可以加深他的皇权地位,不过他行事太着急,其推行的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反抗,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堪称史上第一位造反成功的王爷。

靖难之役

在攻下皇宫后,皇宫着起大火,建文帝在混乱中不知所踪,传说其逃了出去,至于逃到哪里,说法不一。

有的说他出家做了和尚,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

有的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洋,为此朱棣不惜七次派郑和下西洋寻找

还有记载说年已六十四岁的朱允炆被人发现而接入京城。明英宗朱祁镇为辨明真伪,让曾侍奉过他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朱允炆左脚趾上有颗黑痣,吴亮验过属实,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朱允炆被迎入宫内居住,直到老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委派胡濙(ying)去寻找朱允炆,多年没有消息,在1423年的一个深夜,胡濙回来向朱棣禀告,他们谈了很久,四更才出来,如果死亡不会谈这么长时间,应该是在讲述与朱允炆与其的对话,所以史学家大胆的推测,朱允炆和胡濙的对话:

你回去跟我叔叔朱棣说,我不会再想着复辟了,你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本性就柔弱,只想安静的做个老百姓,你也别让人再找我了。从此,朱棣二十多年的心病终于解除了,胡濙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难以确认,成为明史的一大疑案。

建文帝到底死了没?

建文四年,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当时明朝的首都),李景隆降朱棣,朱棣出于君臣之义的目的,以及为了自己的名声,给了建文帝自裁的时间,之后朱棣带兵进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但是为了稳定军心,消除建文帝的影响,便一口咬定建文帝已死(正史:《成祖本纪》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他乔装为僧,流落民间,不过在之后朱棣登上帝位的永乐年间,朱允炆即建文帝并没有做 起兵讨逆 这一类事(如果他没死的话,从他的性格层面也是不会去做的),所以他的下落由于这几种原因一直不明,总共有这几种说法:

1.隐居说

2.自焚说

3.削发为僧说

4.三清山入道说

不过这是一个历史之谜,到现在也没有足够的史料去证明上述的观点,很多时候不能以正史为主,正史很多时候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所编写的,清朝在编明史时也强调了建文帝死于自焚,也是由于阴魂不散的朱三太子案的影响,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建文帝真的葬在《鬼吹灯》里说的陈家大墓吗?

那是小说作者,根据建文结局的众多说法之一,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加工。建文结局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史书记载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明实录·太宗实录》)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出家为僧”说

(一)湖南新田大观堡造假说

湖南永州新田县发现明代遗址大观堡,该古城堡工程规模宏大,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石头垒成的堡垒周长346米,城墙残高4米左右,疑为建文帝避难行宫。后经部分文物和史学专家多方求证,认为建文帝极有可能避难新田,在全国多处出现的建文帝‘下落说’中,有的是传说,有的只有族谱,而只有新田县有相关碑刻,经考证涉嫌造假.

该说主要的证据有(不完全统计):

1、龙池寺遗址碑刻记载“夫山曰安昙寺曰龙池”、“自大明皇朝先师铁峯悟真流亡”、“剃本靖为僧‘燕师’”等;梅木塘碑刻记载“圣帝之寿诞,为同人之嘉节,首士齐集虔诚致祭……誓词惟皇上御极之年岁次月日等谨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职司阴鉴”等。

2、大观堡遗址

3、其他文物: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长卷画;

4、《史氏族谱》记载

新田宁远两县文物研究人员在大观堡考察碑刻,发现碑刻中关于“二帝”的内容,怀疑“二帝”就是建文帝,但宁远本地历史研究人员欧阳元益认为“二帝”是指南明二帝,碑刻可能是反清复明余党留下的。经调查鲤溪镇和大观堡周边群众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建文帝这个传说,石文庄之孙石午荣于明永乐年间从大观堡迁居石家洞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建文帝,经调查明初被明朝政府派遣到新田县屯田(军屯)建大观堡的那支后人就是石家洞石氏,著名明史协会专家商传教授回复了大冠堡根本没有建文帝,商传教授曾说:“我认为大观堡肯定不会是建文帝建的,说建文帝来过大观堡也没有任何依据,可能是一些曾经忠实于建文帝的人留下了一些痕迹”。

根据清嘉庆十六年《宁远县志》记载:“石玉生东乡石溪人,明初其父以都司守邑东堡,玉生弱冠袭职....."。正史上证实大观堡堡主是石文庄、石玉生父子”。另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宁远《石氏宗谱》也有记载石文庄和石玉生镇守大观堡的事实,距今已有33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宁远县发现最早的军事古堡记载。经专家考证,大观堡是明代建筑,是石文庄始建于大明洪武三年(1370)。明史协会专家商传教授曾实地考察过大观堡,最后得出了“大观堡根本没有建文帝”的结论。

(二)东明寺说

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也都有记载。

据2010年12月7日,余杭县史志办张炳林先生从上海图书馆发现《东明寺志》,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东明寺志叙“五个大字。《东明寺志》(三卷)清释湛潜篡,清康熙十二年(1674年)版本。寺志中是如此记载:“迨壬午金川变作,启箧得杨应能度牒及披剃具,佛知运数巳定,乃僧服出逊,由吴兴至钱塘遁栖东明山,亲灸旵祖座下,凡六载,迹渐彰乃辞去。“由此可见,朱允炆到东明寺出家为僧不是空穴来风,是确有其人其事。当年众僧们皆尊称朱允炆为“应能问道老佛“,寺志中还特地将“应能问道老佛“排列在祖师堂的第二位置,仅次于东明禅寺的开法祖师慧旵,明白无疑确定了东明禅寺与朱允炆之间的密切。其中还披露了二个重要信息:所谓“静室“一是当年东明寺开法禅师慧旵禅师的闭关之处,二是朱允炆在东明禅寺出家为僧的居所,这是初闻。

东明寺大雄宝殿内右侧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一再传,衣钵相授,留偈而化;叔负侄,侄不负叔,三百载,江山依旧,到老皆空。

朱允炆亲手植之桂花,经过日寇焚烧,仅剩树干。但大难不死,第二年又绽新枝,现枝高叶茂,秋季花开,香溢四野,且金银双色各半,传为奇谈佳话。

孟将殿,原有座小庙现已毁,不知是否属实?民间称之“骂将殿“。 相传明成祖派一位朱允炆当朝时的武状元出身将军追杀朱允炆。追至东明山,朱允炆痛斥其助纣为虐。他进退两难:逊帝有恩,今上难违。回京又无颜复命,终而自杀。因该将军姓孟,后人建孟将军庙以资纪念。

“自.焚而死”说

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朱允炆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遁入道门”说

据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朱允炆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也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朱允炆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并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6年,搜寻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胡濙访得朱允炆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近年徐作生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后,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

也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朱允炆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朱允炆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苦心寻找朱允炆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朱允炆,这是历史事实。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

有的学者认为,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走了后门,到了山中去做了和尚,红崖天书就是他写下的。

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死时、朱允炆多少岁、朱棣多少岁、

朱 标 1355年10月10日--1392年5月17日

朱允炆 1377年12月5日--?

朱 棣 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由此看出

朱 标死时 37 岁

朱允炆当时 15岁(严格来说不满15岁)

朱 棣当时 32岁

建文帝生死如何,活了多少岁

建文帝就是明惠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十二月五日,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下面是更详细的介绍

灵异事件本月排行

灵异事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