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中学事件师生门,金坛2中事件

发布时间:2023-04-04 17:30:08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UFO事件 >

师生门的事件经过

“重庆护士艳照门”事件刚刚平息,网络上又出现“师生门”:

贴文

我是一个学校的初中生,我的数学老师英俊潇洒,我很喜欢他。

虽然他结婚了,但是对我很好,买套套都是他花钱买的。有时候,不小心,就怀孕了,我就自己一个人去医院堕胎。大约有5次吧,就今年上半年就有3次。

他说等我上高中了,就和他老婆离婚,和我结婚,我很开心。现在让大家看看我的老师, 比我爸爸还大3岁,我要爱他一辈子。大家祝福我吧。

我们的亲密照,我家里人知道这事情了,竟然反对我。和父母吵了一架后,就离家出走了,也不知道那两个老东西,什么思想。以后我再也不回家了,我相信老师一定会娶我。”

这是我们的亲密照。恩。祝福我们吧。

金坛第一中学2022本一率

55%。根据查询金坛第一中学官网可知,2022年金坛第一中学高考人数为2109人,考上一本的有1160人,本一率为55%。2021年金坛中学高考人数为2045人,考上一本的有1063人,本一率为52%。与2021年相比增长了2%。常州市金坛第一中学创建于1995年,学校占地面积133亩,校舍建筑面积42580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布局合理。

数学家的故事

(虽然没找到符合你要求的数学家和他的故事,但推荐你看一下,这里的文章很精彩。)

欣赏每个学生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这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这不是一句空话,教育学生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虽然每个学生因为性格、学历、知识、爱好等不同,他们的需要也千差万别,但人的需要是有共性的,这是我们老师洞察学生心理的一个切入口。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七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

马斯洛认为,在这个层次系统中,只有低级需要满足后才会有高一层次的需要和愿望。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但人类在精神需要方面渴望友爱与尊重,期望得到接纳和认可,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是一致的,尤其是被他人尊重的渴望更是一切人的共同需要,它直接影响着人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程度。

卡耐基写了一本享誉世界的书——《人性的弱点》,他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访问和调查,发现人性的弱点在于都希望别人鼓励和赞扬自己,而害怕批评、指责,以及抵触别人对自己挑毛病、泼冷水,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理的价值。我想,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他们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赞赏时,他们就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心情愉快、充满信心;但是遭到别人的忽视、否定甚至有意地中伤时,他们不仅郁郁寡欢,有时还会因缺乏理智而出现攻击性的言行。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的自杀猝死,令世人震惊。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据心理学家分析,三毛的死与其在上学期间所受到的惩罚有关。三毛小时侯作文成绩优异,而数学成绩欠佳。初中二年级时,因没有做出一道数学题,老师就把她叫到教室前面,当着大家的面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再让她吃两个。”随即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然后叫她转身让全班同学看,下课后,老师有勒令她在校园里绕一圈,让她在全校同学面前饱受羞辱。从此,三毛精神受到严重挫伤,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以至于一想要上学就昏厥,甚至因为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内心焦虑与日俱增而自杀,虽因及时发现而被劝止,但她从此患上了“自闭症”,不肯去学校,怕接触所有的人,并在自己的房间外加上铁窗和锁。这种生活长达7年之久。最后她在自己的创作颠峰时自杀身亡。那个数学老师的一瓶墨汁和一支笔,造成三毛的悲剧性格并改变了她的一生。

我想,那位数学老师的本意可能并不想摧残三毛的心灵,他或许是想通过“惩罚”向三毛施加心理压力,激发三毛学习的动力,他的本意是出于对三毛的负责,但是由于方式太简单、太极端,伤害了三毛做人的尊严,才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在上课时瞄到一位女生传字条给另一位女生。他从座位上跳起,冲向那个女生,从她手中抢走字条。他大声宣读字条却突然中止,因为接下去是猥亵的形容词套在他的名字上,他气得满脸通红。

“你这个脏东西,”他大声地对女生咆哮道,“你好大的胆子!”

女生哭了。

老师说:“你装哭都没有用,我要见你的父母,跟他们说,他们养了个惹人厌的女儿。”在这件事里,老师处理的方法比瘟疫还糟。他的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比传字条更严重。他犯了许多错误,他把私下冒犯变成公然贬抑,把小错误渲染成重罪;他丧失了理智,动用咒骂,而且表现出粗野的态度;不仅侮辱了学生,还侮辱了并没有罪错的家长。

自古以来,学生一直用传字条作为消遣,这当然会影响课堂纪律,但这不是罪行,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途径私下解决这个问题。

有位老师要在少年改教所上第一堂课。他十分担心,因为成败系于第一次接触。当他快步走向讲台时却摔了一跤,绊倒在地。全班学生爆笑不已。老师并没有生气、呵斥,而是慢条斯理地站起来,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第一堂课,一个人可以跌得鼻青脸肿后,再站起来。”沉默片刻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他们接受了老师的教诲。

这位老师是个真正的管教人才。他能用智能的力量去扭转形势。在尴尬的时候,他没有用威胁或惩罚去慑服学生,而是以巧妙的应变渡过难关。他的话语触动了学生的心弦,终于化危机为沉思。

所以说,批评、责怪就像家鸽,你放飞之后,它们总会回来的。这就是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诫过的“伤人之言,利于刀戟”。教育学生时一定要避免任何会产生仇恨、报复的管教方式。有时,我们的本意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负责,但因为说话不当,爱就会变成伤害。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这样两种说话的方式:

A. 你这个笨蛋,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做什么事!

你完了,上次考四十几分,这次考五十几分,你怎么总也考不及格啊?你究竟长脑子没有?

你怎么老是丢三落四,看你的书包像个狗窝一样!等到要找的时候嘛又翻得乱七八糟的。

B. 别急,没做好不要紧,我来告诉你怎么做。

虽然成绩还不够理想,但比起上一次你还是有进步的。我相信通过努力,你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每次做完功课后记得把东西归位,这样你的书包就会整洁很多,找东西就不会那么麻烦了。

两种说话都是针对同样的事实,但前一种训斥的口吻只能招致学生的抵触、厌烦和愤恨,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虽然可能暂时把学生镇压住,但这种方式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报复、虚伪、猜疑、自卑、抑郁、逆反等心理,造成学生心灵的扭曲,而且这种压抑的情绪如果得不到宣泄,最终一定会爆发出来。所以说,师生之间如果要造成一种历经数十年,直到死亡才会消失的反感,只要说一句恶毒的话就行了。

一次在给预备班的同学上心理课时,我发现一位女生在对同桌的男生讲话,为了做规矩,我马上叫她站起来,并大声地训斥她:“你太不象话了,开学第一节课就讲话!像你这样的女同学真少见!”后来,她哭了,虽然我让她坐下去了,但我发现她整节课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想,她在小学时也许不太被老师批评,一定是我刚才的话刺伤了她。下课后,我对她说:“老师今天虽然批评了你,但不会因为你犯了一次错误而否定你,关键还是看你今后的表现,希望你以后好好表现。”这样说了以后,她的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初中学生的自制力差,做事往往凭自己的兴趣,他喜欢赏识他的老师,喜欢带给他快乐的学科。

在对预备年级的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测试中发现,有22.4%的学生有心理异常,去年为21.6%,其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恐怖、躯体化、和强迫症状,这些心理 异常一般都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学校竞争压力大、学习能力差、同伴关系不好等原因引起的。对于这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批评、教育的时候用一种合适的说法,注意自己的话语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许多学生的心理装满地雷,随时都会一触即发,任何一句侮辱的话语都会引起爆炸。有时,赞赏比批评更有用。有句话叫做“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位教育家对此作了精妙的点击:“赏识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代理干劲,干劲代理成就,成就带来自信心,自信心带来更大的成就。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哪些被赏识的学生总是发展得比较好的。

美国的海穆.基诺特说:“教室里出现各种不合规矩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老师以处罚的方式来处理。教师实施惩罚是教育过程中被人忽视的荒谬现象:他们提高嗓门以遏止喧嚷;他们动用暴力来镇压打架;他们以痛骂来禁止讲脏话;他们以粗野示范文明;他们用粗暴教诲仁慈。”

“充满智慧的办法足以取代惩罚。老师不斥责、不虐待、不恐吓,表达感受,指导行为,足以预防纷争,避免危机,化解冲突,并营造有效的教室生态与学习环境。”

每次上第一节心理课时,我总是让学生们介绍自己并谈谈进入中学后的愿望,学生们总是说希望学习成绩比以前更好,能结识更多的朋友。我们老师在工作中,也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赏识。当然,这种赏识是恰当的,它可以让压抑变成开朗、让自卑变成自信。

上学期一位初三的女生出于对老师的憎恨,在女厕所里写了一些脏话骂老师,发泄心中的不满。我找她谈了好几次,当我问她为什么要这样辱骂老师时,她举了很多例子,说老师经常说他们班的学生都是无药可救的,一次在与老师争执时老师甚至骂她是畜生。其实这位同学她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跟我熟悉后,她总说自己没得救了。有一次,她甚至哭了,她说自己太坏了,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人。说明她内心非常自卑,也知道自己的种种做法是不对的。她就像一只纸老虎,表面上很凶悍,实际上很脆弱,有时,和老师的争执只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感;为了保存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有一次,她哭着对我说,她再怎么努力学习也来不及了,接着,抹抹眼泪又说,但我一定要把政治考好,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姚校长从来没有看不起我们。她虽然经常批评我,但从来没有挖苦、讽刺我们,她所做的都是为了我好,她也从来没有放弃我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我们补课、和我们谈心……我被她所说的话震撼了,她虽然是一个“坏”学生,但她还要良知,还希望得到善意的批评。

王书记经常说——不放弃一个学生,正因为如此,一个令任课老师头痛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教师节寄了张贺卡给她,上面写着:老师,在所有人放弃我的时候,你没放弃我,正因为这样,才能有现在的我。

其实,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老师就应该设法把他的优势扩大,要赏识每一个学生,学生是能感觉到的。初三(9)班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他们没有被歧视,而是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其它能力同样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不仅师生关系融洽,而且他们普遍比较自信。老师的赏识使一根根朽木成为了可用之材。

所以,我觉得如果老师对学生有不满意的地方,不要老是指责他,这样只会增添对方对他自己的沮丧和对你的反感、愤恨。

前苏联植物学家米丘林有一次在果园里抓住了一个偷水果的野孩子,并且还是个小头目。米丘林没有教训他,也没有把他交给家长或老师,而是带他参观实验室,请他喝茶、吃果酱,并和蔼地对他说:“这些果树都是做试验用的,你今天摘去了一个果子,也许会毁掉一个重要的试验……等你长大了,你可以培养这样的果子,到那时,你就会懂得我今天讲的道理。”15年后,当年偷果子的小头目——雅可乌列夫从农艺学院毕业,当上了米丘林的得意门生和助手。可见,赏识—成功—心理健康是有连锁性的。

所以,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可以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多想想学生心理的想法,采取合适的态度,顾及他们的心理,恩威并施,不经意之间学生就会接受我们的要求,愿意与老师合作,我们的愿望就容易实现。有时,赏识比惩罚更有用,它融于一个亲切的笑容中,一个信任的眼神中,一个鼓励的手势中,一句期望的话语中,它具有非凡的魅力,是培养学生心灵的“鸡汤”。它可以带给学生心灵的革命,让压抑变成开朗,让自卑变成自信,让每个学生欣喜地发现自己原来那么棒!

作为教师,在友爱的态度下,应懂得去欣赏学生,除了欣赏他的优点之外,还有他的缺点,把学生的缺点转变成优点,在赏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使学生拥有健康心灵的“土壤”

最后,我引用国外的一段话:孩子若生活在批评中,他学会谴责。孩子若生活在接纳中,他学会爱。孩子若生活在赞美中,他学会感激。孩子若生活在赏识中,他学会生活要有目标。

上海市格致初级中学

吴晓芬

参考资料:网上

华罗庚的小故事

A. 华罗庚 勤奋自学的小故事的概括

华罗庚的少年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家,他在数学的许多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他小的时候,却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

华罗庚上学时,老师和同学发现他口齿不清,行动不灵,总是笨手笨脚的,又寡言少语,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罗呆子”。而且背地里常常议论:“华老祥家的‘罗呆子’长大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其实,华罗庚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动脑筋,只是他平时少言寡语,又笨手笨脚,因此别人总是察觉不到。

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

“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

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非常有趣。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

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么能知道呢?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华罗庚很不甘心地说道:“能否想出一种办法来计算一下呢?”

邻居家的孩子听到这话大笑起来,说道:“等你将来当了数学家再考虑这个问题吧!不过你要是能当上数学家,恐怕就要日出西山了。”

华罗庚不顾邻家孩子的嘲笑,坚定地说:“以后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当然,计算出这些石人、石马的重量,对于后来果真成为数学家的华罗庚来讲,根本不在话下。

金坛县城东青龙山上有座庙,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庙会。少年华罗庚是个喜爱凑热闹的人,凡是有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有一年华罗庚也同大人们一起赶庙会,一个热闹场面吸引了他,只见一匹高头大马从青龙山向城里走来,马上坐着头插羽毛、身穿花袍的“菩萨”。每到之处,路上的老百姓纳头便拜,非常虔诚。拜后,他们向“菩萨”身前的小罐里投入钱,就可以问神问卦,求医求子了。

华罗庚感到好笑,他自己却不跪不拜“菩萨”。站在旁边的大人见后很生气,训斥道:

“孩子,你为什么不拜,这菩萨可灵了。”

“菩萨真有那么灵吗?”华罗庚问道。

一个人说道:“那当然,看你小小年纪千万不要冒犯了神灵,否则,你就会倒楣的。”

“菩萨真的万能吗?”这个问题在华罗庚心中盘旋着。他不相信一尊泥菩萨真能救苦救难。

庙会散了,看热闹的老百姓都回家了。而华罗庚却远远地跟踪着“菩萨”。看到“菩萨”进了青龙山庙里,小华罗庚急忙跑过去,趴在门缝向里面看。只见“菩萨”能动了,他从马上下来,脱去身上的花衣服,又顺手抹去脸上的妆束。门外的华庚惊呆了,原来百姓们顶礼膜拜的“菩萨”竟是一村民装扮的。

华罗庚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他将“菩萨”骗人的事告诉了村子里的每个人,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了。从此,人们都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再也无人喊他“罗呆子”了。正是华罗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使他后来成为一名卓越的数学家。

B.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罗庚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像王元、陈景润、陆启铿、杨乐、张广厚等一大批卓越数学家。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2004-07-22

C.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100字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一边帮父亲看店,一回边依旧不忘学答习。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没有纸没有笔,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

(3)华罗庚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华罗庚的推广双法

华罗庚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 *** 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 *** 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 *** 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D. 求关于华罗庚的故事,50字以内!

华罗庚的小故事

在华罗庚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的数学老师出了一个古代有名的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答案是多少?问题一出,班上的同学便热烈讨论起来,但是谁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于是老师准备公布答案,在这个时候,华罗庚举手回答:我知道这个答案,是23。于是老师请他说说是怎么算的,他的解法不仅是对的,而且很不一样,就连老师也很惊叹。

拓展资料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搜索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E. 关于华罗庚的一个小故事。

(1)我国着名数学家王元先生那时就曾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先生,希望能拜他为师。王元从小喜爱数学,一直非常仰慕华罗庚先生,立志要拜华罗庚先生为师。华罗庚先生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

王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先生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听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先生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2)华罗庚先生对学生们严格要求,他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一讲!”

就这样,华罗庚先生忘我地工作,他对学生们说:“如果自己的脑子里没有问题了,就不是数学家了!”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3)华罗庚先生选择学生时从不以貌取人,他在给广州中山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在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先生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庚先生的指导下搞研究。

这个想法在旁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当时华罗庚先生是万人仰慕的大数学家,不知有多少四肢健全的人以作华罗庚先生的学生为荣,他怎会收下像陆启铿这样的残疾青年呢?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先生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4)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46年夏,华罗庚刚从苏联访问回国,又即将赴美访问。这一去尚不知何日归来,他特地回乡一行。这时,他的恩师韩大受与李月波也在金坛,他立即登门请安。当时金坛各界特别举行了欢迎韩大受与华罗庚大会。会前有人专程前来邀请华罗庚参加大会并讲话,华罗庚第一句话就说:“韩大受先生、李月波先生都在金坛,理当请他们两位讲话,否则哪有我说话的余地!”

进入会场时,华罗庚坚持要两位老师走在前面,还用了一句数学语言:“百分之百应该是老师走在前面。”华罗庚搀扶着他的老师们进入会场,并安排他们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侧位。那天连窗子上都挤满了人,大家都要看看家乡出的这位数学天才。当有人称赞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连忙站起来摇摇手说:“我不是什么天才,我是慢慢学出来的,在座的老师都知道。”

(5)有一次,他被叫去看卖棉花的铺子,这时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演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问:“一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下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演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他便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见了,便让他坐车追,后来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演算起来。

F. 华罗庚150字小故事急

1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学习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王维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 王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惊诧地问。 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书,更没有看过。”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王老师又问。

华罗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 “啊——”王老师简直被惊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2 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他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

1964年初,他给 *** 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同年3月18日, *** 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他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

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当时的生活写照。1965年 *** 再次写信给他,祝贺和勉励他“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

3 一九五三年,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张钰哲、赵九章、朱冼等许多人。途中闲暇无事,华罗庚题出上联一则:”三强韩、赵、魏,”求对下联。

这里的“三强”说明是战国时期韩、赵、魏三个战国,却又隐语着代表团团长钱三强同志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隔了一会儿,华罗庚见大家还无下联,便将自己的下联揭出:“九章勾、股、弦。”

《九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可是,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华罗庚的妙对使满座为之倾倒。

1980年华罗庚教授在苏州指导统筹法和优选法时写过以下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6)华罗庚的小故事扩展阅读:

华罗庚一生留下了十部巨著:《堆垒素数论》、《指数和的估价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数论导引》、《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从单位圆谈起》、《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与他人合著)、《优选学》及《计划经济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

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已列入20世纪数学的经典著作之列。此外,还有学术论文150余篇,科普作品《优选法评话及其补充》、《统筹法评话及补充》等,辑为《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G.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江苏省金坛县一所中学的初二正在上数学课。老师讲了课本上的内容后说:“现在,我出一道有趣的题给大家做。”

同学们新奇地看着老师。

“这是道难题,大家仔细听好了!”老师道,“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谁知老师的话才讲完,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回答:“是23。”

“啊!”老师十分惊讶,“解开这道难题,需要用到‘孙子定理’,你学过这个定理吗?”

学生说:“我没学过这个定理。我是这样算的:一个数,3除余2,7除也余2,那必定是21加2。21加2等于23,不刚好是5除余3吗?”

这个在数学方面表现出异常天赋的学生,就是以后成为著名数学家的华罗庚。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一般。进入初中后,他在数学老师王维克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自学数学,一有空便钻到数学书里,自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普通中学的范围了。

H. 华罗庚少年时勤奋好学的故事

华罗庚勤奋好学的故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成才故事 更新时间:2009-6-26 14:55:15

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

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

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

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女教师和学生发生60次性关系,该教师面临着怎样的处罚?

老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工作中与未成年人的接触较多的。而受限于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很容易酿成大错。如何健全制度,这是值得全社会深思的问题。近日,江苏一漂亮女教师多次与学生发生性关系,最终因因犯猥亵儿童罪,被判了三年。  让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吧。

犯罪嫌疑人黄某(女),原来时江苏省金坛区某中学老师,在二零一三年年时担任受害人王某所在初一某班班主任。黄某在明知其学生王某未满十四周岁的情况下,仍于二零一四年三月到八月,在家中、宾馆等地多次与王某发生性关系。黄某第一次与王某发生关系,是在黄某帮助王某辅导学习的时候。在黄某与王某多次发生关系后,王某的家人无意间从王某的微信聊天记录中发现有些不正常,而在这段时间王某的成绩下降、经常不回家、甚至夜不归宿,感觉到情况异常,于是家长反映到了学校,这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案发后,涉事教师黄某被检察院以猥亵儿童罪起诉至法院。被告人黄某在明知被害人未成年的情况下仍然强迫其发生性关系,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这位女教师真是罪有应得啊。

无独有偶,近日,美国一学校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新泽西州一名天主教高中女教师,因涉嫌与一名十七岁的男学生发生性关系而面临指控。 事情发生后,这所天主教高中于二十七日发布声明,称学校将与执法部门全力合作,并表示立即解雇了这名老师,据悉她被法庭指控为二级性侵犯和二级危害儿童罪。 在法律制度严苛的当今社会,这样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这不禁引人深思。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广大家长,一定要注重未成年人的保护!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整理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 故事 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1

早在40年代,华罗庚已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数学家之一。但他不满足,不停步,宁肯另起炉灶,离开数论,去研究他不熟悉的代数与复分析,这又需要何等的毅力寻勇气!

华罗庚善于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说出来。这些语言简意深,富于哲理,令人难忘。早在SO年代,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华罗庚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 教育 年青人,要他们学数学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5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数学研究所有些青年,做出一些成果后,产生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问,华罗庚及时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刚结束的,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某些部门,急于求成,频繁地要求报成绩、评奖金等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做法,导致了学风败坏。表现在粗制滥造,争名夺利,任意吹嘘。1978年他在中国数学会成都会议上语重心长地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后来又进一步提出:“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这实际上提出了科学发展及评价科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即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华罗庚从不隐讳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在他古稀之年去英国访问时,他把 成语 “不要班门弄斧”改成“弄斧必到班门”来鼓励自己。实际上,前一句话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华罗庚每到一个大学,是讲别人专长的东西,从而得到帮助呢,还是对别人不专长的,把讲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华罗庚选择前者,也就是“弄等必到班门”。早在50年代,华罗庚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就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较量。 中国象棋 有个规则,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1981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康指出:“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意思是当你见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说,另一方面,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修正。这才是“君子”与“丈夫”。针对一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缺乏坚持到底的精神,华罗庚在给金坛中学写的条幅中写道:“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心更坚。”人老了,精力要衰退,这是自然规律。华罗庚深知年龄是不饶人的。1979年在英国时,他指出:“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这也可以说是他以的决心向自己的衰老作抗衡的“ 决心书 ”,以此鞭策他自己。在华罗索第二次心肌梗塞发病的,在医院中仍坚持工作,他指出:“我的哲学不是生命尽量延长,而是昼多做工作。”生病就该听医生的话,好好休息。但他这种顽强的精神还是可贵的。

总之,华罗庚的一切论述都贯穿一个总的精神,就是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2

自学成才

1925年,初中 毕业 后,因为家中的贫困,华罗庚的父母已经无力继续供儿子念书,华罗庚只好缀学回家,帮助父亲打理家中的那间小杂货铺。但不甘平凡的华罗庚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开始了顽强艰苦的自学之路。

当时,每当有客人光临小店铺时,华罗庚就帮助父亲打算盘、记账,客人一离开,华罗庚就继续演算起书中的数学题。有时算的人迷,华罗庚竟将自己演算的结果,当成客人应付的货款价格。时间一久,对这位呆头呆脑的少年,街坊邻居都笑称他为“罗呆子”。父亲对这事很是生气,叮嘱不行,有好几次要将他的数学书给烧了,但是华罗庚却一个劲地死抱着书不放,父亲虽然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

冬天寒冷的时候,华罗庚就在寒风中擦着鼻涕,苦苦学习,为此还患上了关节炎,留下了严重的伤寒症,落下了终身残疾。1927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华罗庚同吴筱元女士结婚。从1929年开始,华罗庚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受聘为金坛中学庶务员。

1930年,年仅二十岁的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一文,这篇 文章 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并得到了熊庆来的赏识。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身世后,他破格录取华罗庚。

在清华读书时,华罗庚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八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再一次体现了他非凡的数学天赋。1933年,华罗庚被学校再一次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正式成为清华大学讲师。一年后’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 留学 。

在英国两年,华罗庚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人到数学研究中,为了不浪费研究数学的时间,华罗庚甚至放弃了申请学位。付出总有回报,这两年中,他的研究成果逐渐被国际数学界重视,年轻的华罗庚在数学界声名鹊起。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3

报效祖国

就在他刻苦钻研数学难题时,1937年,中国开始了近代最漫长的抗日战争,间接的拉开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序幕。在英国留学的华罗庚听闻曰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后’他表现的极其愤慨。次年,华罗庚抱着报国的心思,从英国回到中国抗战的根据地,在西南联大任教。

中国抗战时期是华罗庚最为艰苦的岁月,但他还是先后完成了二十余篇论文和第一部数学着作《堆垒素数论》,该书成为数学研究中的经典着作,先后被翻译成为英、德、日、匈牙利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华罗庚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他顺应潮流,投人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当中。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2月至5月,华罗庚受邀访问苏联。当时的国民政府见识到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也萌生了研制的原子弹的心思,于是派遣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前往美国考察。当年九月,华罗庚同李政道等人离开中国,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伊利诺大学担任教授。

1949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华罗庚听闻中国成立了一W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充满了爱国之心的华罗庚克服了美国方面的重重阻烧,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工作条件,他带着妻儿回到了刚刚浴火重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国初期,华罗庚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潜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高端的数学人才。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世界知名的数学家,都是华罗庚的弟子,其中华罗庚和陈景润之间的师生情谊最让人感动。当1985年传来华罗庚死讯的时候,陈景润不顾自身病重,坚持到华老灵柩前,哀恸痛哭。

从1952年起,华罗庚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短短数年内,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取得累累成果,并多次参加中国社会活动,同科学考察团 出国 考察。之后,华罗庚代表中国数学家参加了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数学家代表大会。1958年,华罗庚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率领中国科学代表团出席在新德里召开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上协调”的国际会议。

1969年,建国20周年的时候,华罗庚推出了学术着作《优选学》。当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刚刚兴起计算机电子科技,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华老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必将在人类生产历史中成为端的科学技术,《优选学》一书将人类生产、设计、制造等技术同计算机技术结合,带来了一场开天辟地般的革命效果。

1978年,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1979年开始,他多次到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将自己在数学上的研究成果毫不吝啬地同国际同行分享。华罗庚也因此受到国际上很多数学家的赞赏。

华罗庚在生前发表专着与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世界数学长期末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更好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20多个省市普及数学 方法 。1979年,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到英国讲学。在一次宴会上,一位美国女学者来到华罗庚面前敬酒,突然,她扬声问道:“华教授,您不为自己当初回国感到后悔吗?”这里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那年春天,华罗庚欣闻祖国大陆解放的消息,毅然放弃在美国优裕的条件,带领全家人回国。途径香港时,他发了一封《致留美学生公开信》,信中写道:“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建立。”

“为我们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面对这位女学者不友好的提问,华罗庚坚定而又礼貌地回答说:“不!我一点也不后悔,我回国,是要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做些事情,并不是为了舒服,活着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祖国。”铿锵有力的回答,掷地有声,爱国的挚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他爱国情操。

1985年,华罗庚受到日本亚洲 文化 交流协会的邀请,他前往日本访问。同年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进行关于《理论数学及其应用》的演讲时,讲学完毕的华罗庚准备转身接受日本友人献的鲜花时,突然猝死在讲台上。这位为中国数学研究发展呕心沥血的数学家走完了自己坎坷、传奇的一生。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4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的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在杨武之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此外,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他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

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他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三百篇。

华罗庚还根据中国实情与国际潮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他身体力行,亲自去二十七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长达二十年之久,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5

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

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刻苦学习,然而,华罗庚却被叫去看店(卖棉花的铺子)。

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要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吧!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

华罗庚十二岁那年,民国政府已经存在十多年了,民国政府采取了新式教学方式,在各地兴建学校。华罗庚在这期间,他进入江苏省新式学校金坛县立初中学校读书。刚刚人学,每个孩子都会对陌生的课本爱不释手,华罗庚就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华罗庚对自己的兴趣持之以恒,在数学上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被人称为“神童”。

可能是 儿童 的共性,上初中时,华罗庚一度学习不认真,有些贪玩,甚至连数学考试也有不及格的时候,我国着名教育家王维克后来说,华罗庚虽然贪玩,但胜在思维敏捷,对数学题解题技巧有十分独特的见解。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整理相关文章:

★ 关于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的故事总结【5则】

★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的小故事2020汇总

★ 关于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5篇

★ 数学家的故事精选

★ 数学小故事

★ 中外数学名人故事合集

★ 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UFO事件本月排行

UFO事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