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龙什么意思,翼手龙是什么恐龙

发布时间:2023-03-21 13:10:07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探索发现 >

史前的恐龙有多少类拜托各位大神

分类一: 恐龙的种类很多,科学家们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做蜥龙类。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这只是大概的分类,根据恐龙骨胳化石的复原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 翼手龙生活在白垩纪,它们的骨胳在欧洲被发现。翼手龙并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过22厘米左右。但是风神翼龙的翅膀却长达12米,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美国科学家曾经发现过一种翼龙,它的翅膀长达15米以上,如果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说不定会以为是飞机在天上飞呢。很多会飞的鸟龙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们好像用一双手撑起巨大的翅膀,于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们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后来的鸟类就是由它们演化来的。 体形巨大的翼龙是怎么飞上天的?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一些人认为,那些巨大的翼龙根本就不会飞,它们不能像鸟儿一样振动自己的翅膀,但是它们可以先爬到高处,迎风张开巨大的双翼,这样就可以借助上升气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认为,翼龙翅膀上的膜非常坚硬,而且翅膀的外侧有像框架一样的筋骨相连,所以它们能像鸟儿一样扇动翅膀。由于它们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动一下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飞起来。这两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目前还没有结论,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可以破解它呢。 在恐龙统治陆地的时候,海洋也同样被一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占领着。它们与陆地上的恐龙和空中的翼龙是近亲,也用肺呼吸空气,一般也产卵。它们是海洋中的霸主,有些长着锋利的牙齿,为的是捕食其他鱼类。这些爬行动物多多少少长得有些像今天的鱼类,有人就认为它们是鱼变的,也有人认为今天的鱼是它们变的。这些海中巨怪也有不少种类,像我们今天有的鳗、龟、蛇、鳄等等,过去也都有相似的种类。如鳗龙,如蛇颈龙等等。薄板龙是最长的蛇颈龙,全长可达15米。它的脖子大约为躯干的两倍。 鱼龙,简直就和今天的鱼一模一样。 鳗龙是蛇颈龙的一种,在日本发现过它们的化石,经测量,它们的身长约7、8米。而且它们有锋利的牙齿。 科学家们在发掘原角龙巢穴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具小型恐龙化石。它跑到原角龙的巢里去做什么?经过研究,原来它是一个专门偷吃恐龙蛋的小坏蛋。它的嘴里没有牙齿有一根尖刺那就是它用来刺破并吸取蛋汁用的工具。 陆地上的恐龙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这也许是因为它们的骨胳化石更容易被保留下来的缘故。现在发现的这类恐龙很多,有兽龙类,如异齿龙;剑龙类,如剑龙;甲龙类,如森林龙;角龙类,如三角龙;雷龙类,如雷龙等等。 异特龙是是一种凶猛可怕的食肉恐龙,它的一张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头小猪。它的牙齿全都向里弯曲,猎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来。 原角龙生蛋时往往是几只雌龙共用一个窝,大家轮流一圈一圈地产蛋。看来它们很讲团结呢。 三角龙是角龙的一种。它的鼻子上有一只角,像犀牛,眼睛上有两只角,又像牛。这三只角都有1米长,是它们打架的有力武器。 栉龙的头上长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管子,里边有细细的通道。空气经过时就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可以用来吓跑敌人。也有人认为,那是它们在潜水时用来通气用的,究竟是做什么用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这是甲龙的一种,它们的皮肤非常坚硬,像铠甲一般。身上和尾部长着骨刺,像狼牙棒一样,谁也不敢碰它们。 雷龙是恐龙中最大的一种,有的身长达30米以上,有6层楼那么高。它们都是食草或树叶的动物。我们在博物馆见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大多就是这种恐龙。 分类二: (1)雷龙: 有些恐龙的身躯十分庞大,像雷龙就是一个例子。在侏罗纪时,地球上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有青葱的森林,因为这些丰富的植物性食物,带来了草食性恐龙的繁荣,雷龙在这个时后也活跃于现在北美洲的平原上。 雷龙的体重约在三十五公吨到五十公吨之间,它那粗壮的腿,有如树干一样;长长的脖子,直立起来有七层楼房那样高,可以说是地球有始最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虽然大得惊人,性情却很温和,平时以温带森林中的植物为食,有时会走入沼泽里,由于水具有浮力,可以减轻它身体的沉重负担,同时也能躲避像异特龙般凶暴的肉食性恐龙的攻击。 (2)三觭龙: 剑龙和角龙身上的骨板和骨片,只能用做被动的防卫,而没办法做还击,到了觭龙出现,情势才逐渐改观。三觭龙是觭龙中体积最大的,头上长着两只长矛似的角,另外一只角突起于眼睛和鼻孔之间。这样尖锐的武器,连最可怕的肉食恐龙都要让它三分。 (3)剑龙: 出现于一亿五千万年前的剑龙,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耸起的两排骨板,以及尾巴上生着尖棘。剑龙是草食性的恐龙,行动缓慢,它身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棘,便成了躲避肉食性恐龙最好的防卫了。 (4)甲龙: 剑龙身上有骨板保护,但骨板遮不到的地方,仍然易受攻击。当剑龙逐渐绝迹,全身披着骨板的甲龙(犰狳龙)便代之而起。甲龙好像刀枪不入的坦克车,连霸王龙对它也无可奈何。 (5)霸王龙: 霸王龙(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也是最残暴的,霸王龙出现的时间已经是恐龙时代的最末期,距离现在大约八千万年前。霸王龙的身体高达十四公尺,体重大约十公吨,它的后脚十分粗大强壮,甚至能各自撑起一只犀牛。 从霸王龙的化石发现,它的每一颗牙齿,都大如一个成人的手掌,即使是眼睛也比人头还大。虽然身体大部份都大得惊人,但是霸王龙的一对前肢却是既小又短,短得甚至于没有办法把食物送入口中,凶手龙也和霸王龙有相同的习性,是很凶猛的动物。 〔6〕鸭冠龙: 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它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曼特尔夫妇 在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有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180年前,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爱收集和研究化石。行医治病之余,他常常带着妻子一起爬山涉水去寻找和采集化石,足迹踏遍了周围有岩层出露的沟沟坎坎。久而久之,曼特尔夫人也成了一位“自然之友”和化石采集高手。 禽龙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寒冷,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理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后来,曼特尔夫人实在坐不住了,就带上一件丈夫的衣服出门向着他出诊的方向去迎接他。她走在一条正修建的公路上,公路两旁新开凿出的陡壁暴露出一层层的岩石。她习惯性地边走边观察两边新裸露出来的岩层,忽然,一些亮晶晶的东西引起了她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呢?”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走上前去仔细观看。哇!原来是一些样子奇特的动物牙齿化石。这些化石牙齿太大了,曼特尔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牙齿。发现的兴奋使得曼特尔夫人忘记了给丈夫送衣服这件事。她小心翼翼地把这些化石从岩层中取出来带回了家里。 晚些时候,曼特尔先生回到了家中。当夫人将新采集到的化石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惊呆了。他见过许许多多远古动物的化石牙齿,可是没有一种能够与这么大、这么奇特的牙齿相似。 在随后不久,曼特尔先生又在发现化石的地点附近找到了许多这样的牙齿化石以及相关的骨骼化石。为了弄清这些化石到底属于什么动物,曼特尔先生把这些化石带给了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请这位当时在全世界都是最有名的学者给予鉴定。 说实在的,居维叶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类化石,而他读过的所有的由前辈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和论文中也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化石。不过,居维叶还是根据他掌握的相当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做了一个判断,他认为牙齿是犀牛的,骨骼是河马的,它们的年代都不会太古老。 曼特尔先生对居维叶的鉴定非常怀疑,他认为居维叶的结论太草率了。他决定继续考证。从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到各地的博物馆去对比标本、查阅数据。 两年后的一天,他偶然结识了一位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工作的博物学家,此人当时正在研究一种生活在中美洲的现代蜥蜴——鬣蜥。于是,曼特尔先生就带着那些化石来到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馆,与博物学家收集的鬣蜥的牙齿相对比,结果发现两者非常地相似。喜出望外的曼特尔先生就此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化石属于一种与鬣蜥同类、但是已经绝灭了的古代爬行动物,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后来,随着发现的化石材料越来越多,人类对这些远古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我们知道所谓的“鬣蜥的牙齿”这种动物实际上是种类繁多的恐龙家族的一员;它确实与鬣蜥一样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它与真正的鬣蜥的亲缘关系比起与其它种的恐龙的关系还要远呢!但是,按照生物命名法则,这种最早被科学地记录下来的恐龙的种名的拉丁文字并没有变,依然是“鬣蜥的牙齿”的意思。不过,它的中文名称则被译成为禽龙。 因此请记住:禽龙是科学史上最早记载的恐龙。同时,别忘了曼特尔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位热爱大自然的妻子。 谁最先发现了恐龙 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故事 曼特尔夫人发现恐龙的故事确实很浪漫,曼特尔先生又能够以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来探索恐龙的归属问题,确实是迈出了人类科学地研究恐龙、认识恐龙的第一步。 但是在历史上,人类早就发现过恐龙的化石,只不过是当时由于知识水平有限,还不能对这些化石进行正确的解释而已。 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的晋朝时代,四川省五城县就发现过恐龙化石。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作是传说中的龙所遗留下来的骨头。 英国里丁大学的一位名叫哈士尔特德的研究人员根据一部历史小说《米尔根先生的妻子》中发现的线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最近宣布他终于发现了如下的事实: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在这本书里,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加龙省-加龙省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恐龙”之名的由来 实际上,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肯定是由来已久。早在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因此一直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至于我们中国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采集地下出土的大型古动物化石入药,并把这些化石叫做“龙骨”。谁能肯定,这“龙骨”之名与恐龙化石的发现就没有联系吗? 鹦鹉嘴龙 但是,直到曼特尔夫妇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确定了这是一种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因此,随后发现的新类型的恐龙以及其它一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名称全都和蜥蜴有关,例如“像鲸鱼的蜥蜴”、“森林的蜥蜴”等等。同时,由于最初引起人们注意的这些远古动物化石,往往个体巨大、奇形怪状,着实令人恐怖。 随着这些令人恐怖而类似于蜥蜴的远古动物的化石不断被发现和发掘,它们的种类积累得越来越多,许多博物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它们在动物分类学上应该自成一体。到了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爵士用拉丁文给它们创造了一个名称,这个拉丁文由两个词根组成,前面的词根意思就是“恐怖的”,后面的词根意思就是“蜥蜴”。从此,“恐怖的蜥蜴”就成了这一大类彼此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却表现得形形色色的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人则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翻译成了“恐龙”。 马门溪龙 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家族中确实有许多令人恐怖的庞然大物,但是也有一些小巧可爱的“小东西”。如果你到北京动物园西边不远的中国古动物馆去看一看,从身长不足1米的鹦鹉嘴龙到身长达22米的马门溪龙,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各种恐龙一定会使你对恐龙世界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现在我们还知道,恐龙根本就不是蜥蜴。它们虽然都属于爬行动物,但是在门类繁杂的爬行动物大家族中,恐龙与蜥蜴的亲缘关系相差得还相当远呢! 从灵巧的始盗龙到残暴的霸王龙 ——食肉的兽脚类恐龙 侏罗纪早期的霸主——双龙 194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侏罗纪早期地层中发现了一种体形较大的兽脚类恐龙,因为其头顶上有一对薄薄的V字形骨质 ,科学家把它命名为双 龙。 双龙 双 龙的身体较为粗壮,头骨高大,颚骨发达,嘴裂很大,满嘴的牙齿像锋利的小刀子一样,牙齿的前后边缘上还有小的锯齿,这些特征显示它可以撕碎任何捕获到的猎物,然后将大块的肉吞进腹中。此外,双 龙的头骨上在眼睛后面的部位都有孔,这些孔使为了更好地附着那些牵动颚骨的肌肉用的,因此双 龙撕咬的力量一定非常强大。科学家推测,双 龙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生态系统中最残暴、最凶猛的食肉动物。 双 龙与古脚类恐龙 埋藏在一起 双 龙的后肢粗壮有力,脚上长有利爪,可以用来捕捉、撕裂猎物。2亿年前左右的那段时光里,双 龙经常出没在河流湖泊间的高地上或丛林间,追捕着各种各样的素食动物。它们也可能喜欢孤独地生活,有时也可能会隐蔽在不易被发觉的地方等待时机偷袭猎物,甚至它们还可能像现代的鬣狗一样以由于各种原因死去的动物的尸体和腐肉为食。 我国在云南省晋宁县也发现过双 龙的化石。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乡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的化石。不径而走的消息吸引了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前来观看。这里的老百姓都是彝族同胞,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恐龙。但是当他们看到一块块化石的时候,一些人觉得这种骨头形状的石头似曾相识。有的人告诉发掘队说,在夕阳乡的木杆榔村的山坡上也见过这样的石头。 发掘队跟随着报信的人来到木杆榔村,那里果然有一串恐龙的脊椎骨出露在一个小冲沟里。他们决定在这里进行发掘。几天后,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了。原来这里竟然有两条恐龙!而且,是两条完整的恐龙骨架扭在一起,其中一条是古脚类恐龙,而另一条却是食肉的双 龙,后者的大嘴正好咬在前者的尾椎骨上。科学家根据化石的这种埋藏状况推测,这两条恐龙的死因可能有两种:一是它们在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中两败俱伤而双双死去;再一种可能就是古脚类恐龙已经死去多日,尸体上的肉已经腐败变质了,而饥肠辘辘的兽脚类只管填饱肚子,没想到却因吃了腐败变质的古脚类恐龙肉而中毒身死。从二者平静的姿势来看,后一种可能性甚至更大些。 中国双 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的食肉恐龙,身长将近4米,嘴巴又尖又长。它的上颚的前部有一个裂凹,使得前上颚骨能够活动。科学家推测,它最喜欢吃的大概是其它动物的内脏,因为它的尖嘴可以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中,而头顶上那两块薄板状的冠状 可以在头伸进尸体的腹腔时起到支撑腔壁的作用。 双 龙也是环特提斯海动物群的成员之一,因此全世界发现的种类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化石在现代的南极洲也有发现,说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在当时可是一个温暖的恐龙天

风神翼龙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

首先,风神翼龙是人类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其次,风神翼龙能在陆地上捕猎;第三,风神翼龙能捕食幼年霸王龙。

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是一种翼手龙,也叫披羽蛇翼龙,生存于晚白垩纪(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约84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风神翼龙翼展超过11米长,它是人类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

当人们一听到霸王龙的名字时,就会想到它们作为陆地终极猎手,自身是很安全的,通常只会猎杀欺凌其他动物。然而,一项最新考古研究表明,在2.3亿-0.65亿年前的恐龙时代,生活着一种体形庞大会飞的爬行动物,它们虽然不会在飞行过程中猎食,却会在陆地上捕猎,而且时常以幼小的霸王龙或恐龙世界中其他物种为食。

风神翼龙翼展可达11米长,重达500斤。它是人类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风神翼龙新陈代谢很快,需要定期进食。风神翼龙身躯为流线型,需要大量蛋白质作为能量。一只不到三百斤重的小霸王龙,便可被它当成一顿美食。风神翼龙拥有巨大的双翼,这使它非常适合长途滑翔。

恐龙有多少种?能数的清吗?

恐龙有多少种

恐龙在中生代是一支庞大的家庭,在当时的动物世界居统治地位。

在时间上,恐龙生存1.6亿年之久;在分布上,足迹遍及地球的七大洲。 但是,大多数恐龙是在美国、蒙古、中国、加拿大、英格兰和阿根廷发现的。

在美国恐龙发现有64属,居世界之冠。蒙古发现40属,中国发现36属,加拿大发现31属,英国发现26属,阿根廷发现23属。(彼此相似的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同划归一个“属”,如猫、虎、狮、豹等均归猫属,但它们各自属于不同的种。) 大多数恐龙属只有1个种,少数恐龙属有2个或3个种。据统计,目前发现的恐龙属有285个,各有336个。

我们相信这不是地球上曾生活过的恐龙的实际属种数量。还有大量恐龙遗骨深埋地下,尚未发现。也有不少恐龙可能白白在世上走了一趟,死后什么遗物也

没留下。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多德森教授,对如何估计在地球上生存过的恐龙的属数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估计,地球上曾有900-1200属的恐龙生存过。但其中仅有一部分为人们发现。而在发现后又被认真发掘和研究过的则寥寥无几。

按多德森的看法,我们已经发现的恐龙属数,大约为实际数量的1/3--1/4。这表明,摆在恐龙专家面前的任务还相当观巨,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恐龙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的恐龙属种将会不断地被发现。那许许多多现在榜上无名的恐龙们,只要遗骨尚存,它们就不会被没,总有扬名天下的出头之日

中国的恐龙[侏罗纪-早期]

许氏禄丰龙

近蜥龙(兀龙)

云南龙

中和金沙江龙

武定昆明龙

中国双棘龙

禄丰滇中龙

奥氏大地龙

许氏禄丰龙

许氏禄丰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

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锺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

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元骨架分别陈列

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这

个属,体型中等,大约4.5到6公尺体长,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颈子。前肢

为后肢的三分之二长度,强而有力的前肢推测它能够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时前

肢虽然较后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新

近发现到的足印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躯体上有重

要的功能。它们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它的长颈得以觅

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

近蜥龙(兀龙)

兀龙,原来是在1911年Broom根据南非洲Orange Free省,侏罗纪早期地层

中化石所命名的。这个恐龙属到1976年,经过Galton与Cluver重新描述,他们注

意到其实该化石与发掘自北美洲更早期命名的近蜥龙完全相似,因而被近蜥龙这

一属名取而代之。近蜥龙是一种极为敏捷、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恐龙。19

73年,贵州省108地质小队,自贵州北部大方盆地中挖掘到一具中国近蜥龙(兀龙

)的不完整骨架。但是具有近乎完全的头骨部份。经过研究估算,这种恐龙大约

1.7公尺长。

云南龙

云南龙是一种较轻型,具有相当硕长头骨的恐龙。下颔略呈圆筒状,具小型的

齿列,牙齿极为怪异。牙齿呈筒状,边缘扁平,好像是凿子一般模样。牙齿尖端

沿一定角度磨蚀形成尖锐的咀嚼面,很类似於蜥脚类恐龙的齿型。黄式云南龙的

标准化石材料是一具不完整骨架,但具有近乎完全的脑袋。这件标本在1939年所

发掘,是从禄丰盆地中下部禄丰组的紫红色砂岩中清理出来的。最近,从易门盆

地中陆续又发掘出好几具完整的云南龙骨架。这些精彩的标本正在复元装架,将

在玉溪恐龙博物馆中陈列展示。

中和金沙江龙

中和金沙江龙是发掘自云南省滇中盆地,侏罗纪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脚类恐

龙。赵资奎和其同事们在1970年所采集到的一件不完整骨架。估算体长大约12-1

3公尺。它的牙齿具有原始型蜥脚类的模式,含边缘锯齿状,像是较晚期的蜥脚类

——峨嵋龙,或圆顶龙。但是经详尽研究,金沙江龙应隶属原蜥脚类恐龙。它的

头骨还没有特化,具较窄的上下颔,中央部位较厚重,没有侧腔室,神经弓相当

低。它们或许应该归属到一群演化成较为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群——黑山

龙科(Melanorosauridae)。

武定昆明龙

武定昆明龙是发掘於亚洲侏罗纪早期的一种原始型态的蜥脚类恐龙。它的头颅

和下颔非常高耸,具有匙状的牙齿;颈部与背部脊椎的侧腔室还没有发展,神经

弓和棘非常高突。而在神经棘与神经弓中明显的保存有后关节突和横关节突膜;

而 骨由六个椎骨组成,其要带是为似蜥脚类特徵,而修饰成一块骨板的型式。而

另一方面,昆明龙也具有一些原蜥脚类的特徵,像是厚实的颈椎与背椎的构造。

这群恐龙体长约7.5公尺,颈子相当短,具有四肢极为壮硕以支撑庞重体躯。这具

标本是1954年由技师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采集,而经赵资奎在1985年描述。

董枝明於1991年将其归属到蜀龙科之中。

中国双棘龙

最近,在近昆明市的晋宁盆地,下部禄丰组地层中发掘了一具几近完美无缺的

兽脚类恐龙骨架。它的面貌与发掘於北美洲,亚里桑那州北方的双棘龙极为神似

。体长大约有5.6公尺,头颅保存良好具有顶部耸起的两个高棘,已经被正式命名

为一个新种——称为中国双棘龙。在禄丰龙动物群中,双棘龙属於一种掠食者动

物。在1987年,昆明博物馆考察队在晋宁县的西阳(?)发掘到二具引人入胜的恐

龙骨骼,显示了双棘龙和云南龙的骨骼纠缠在一起。显然的,两个家伙在争斗中

双双阵亡,同时被完整的埋藏保存在一起。双棘龙或许是一种食腐肉的掠食者,

在其上颚介於前颔骨和颔骨之间接合处有深深的沟槽。前颔骨或许具有窄的勾状

喙,用来咀嚼食物。它的觅食方式推测就像是喜马拉雅的秃鹰,而它适应於吃那

些大型原蜥脚类的死尸。这需要装备有一个窄而勾状的前喙,用来撕裂皮肤和胸

前的皮肤。而羽冠状的头棘,有时呈扇状,则可以撑开内脏胸前的皮肤,免於闭

合。

禄丰滇中龙

禄丰滇中龙是一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体长仅约1公尺,发掘自下部禄丰组地

层中红色砂岩,仅有一件不完整的头骨以及一对下颔骨。它形貌非常原始而小型

,头颅纤细,前颔骨上牙齿三到四颗具尖锐的齿冠,像门牙的样子,而第一颗牙

齿像是犬齿似的长牙。

奥氏大地龙

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颔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

小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徵与甲龙科极为相近

。笔者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指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类的华阳龙相仿。

现今,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

的大地。

中国恐龙侏罗纪[中期 ]

李氏蜀龙

酋龙

峨眉龙

天府峨眉龙

汽龙

洛氏敏龙

太白华阳龙

华阳龙

苏氏巧龙

将军庙单脊龙

李氏蜀龙

李氏蜀龙为兽脚类,中型而且尚未特化的种属。牙齿具高而细的形状,像铲

子似的,总计有四颗前颔齿,17到19颗颔齿以及21颗臼齿(?)。颈椎很短,后凹

椎具有低平的神经弓与神经棘。后段的颈椎约为背脊椎的1.2倍长。背部的神经棘

很高耸;而 骨有四块固结合的椎骨,与在印度中部发掘到的巨脚龙很相似。根据

趾的数目尚未减少推断为非常原始的型态,而在前三趾端都具有爪子构造。

酋龙

酋龙是一种大型而原始的蜥脚类,具有一个硕大厚重的脑袋,牙齿很大呈铲状

,颈椎硕长具有分叉的神经棘分布在其后段一直延续到背脊椎的前段。腰带是典

型的侏罗纪晚期蜥脚类的构造,具有四块接合的脊椎。背脊椎平凹型,而尾椎则

呈双平型。酋龙和发掘自澳洲大陆昆士兰地区侏罗纪中期的瑞特龙神似,而和峨

眉龙,马门溪龙相比较则较为原始型。

峨眉龙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四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

为:荣县峨眉龙,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与罗泉峨眉龙。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

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Raxian,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

由杨锺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天府峨眉龙

天府峨眉龙则是巨大型的蜥脚类,估计长度超过20公尺。它硕长的脖子具有1

7块颈椎。最长的颈椎骨较背脊椎长3.5倍。而颈椎的神经棘比蜀龙要低平,侧腔

则较宽广。天府峨眉龙在尾端有一个骨质的尾锤,用来抵御攻击用,其功能就如

同甲龙类膨大的尾锤一样。

汽龙

汽龙在侏罗纪中期的蜀龙动物群里是一种活跃敏捷的掠食者,它属於中等体型

的肉食性恐龙,大约3.5公尺长,高可达2公尺。根据发掘的头骨以及部份躯体保

存的骨架复元组装显示了它的牙齿尖锐边缘呈锯齿状,能撕裂生肉。强而有力的

前肢装备有强劲的爪子用来抓持小型猎物或者大型动物坚韧的外皮。这种恐龙的

特徵和侏罗纪其它地区发现的巨龙类非常相近。

洛氏敏龙

在大山铺遗址中两种小型的鸟脚类恐龙值得提出:大山铺晓龙与洛氏敏龙。其

中洛氏敏龙是一种小型的法布龙类,它的种名是根据美国地质学家Louderback而

命名的,以纪念他是第一位在四川盆地发掘到恐龙化石的功迹。敏龙化石是根据

几近完整的骨架包括完美头颅而复元的,而更多的残骸从幼体到成年的个体不一

而足。它是二足行走,食植物性,头骨很小具有小型叶状齿列。而He与Cai在198

3年命名的多齿盐都龙,事实上应归到这一种里。

太白华阳龙

太白华阳龙属於极为原始型的剑龙类,大约4.5公尺长,头骨非常厚重而狭长

,像楔子状。在头骨上,存在有二到三个眶上骨;同时在颚上有一个小型的眶前

开孔;在大颚上又发育良好的尺骨冠状突起,以及在上隅骨一个小型后方孔。颚

前排列有六到七颗叶片状小齿。最引人入胜的背脊骨板,从颈项到尾端对称排列

,形状稍异。而在肩部则有一对特大型的骨板。总计大山铺挖掘出12具华阳龙的

个体;完整的两具骨架经过复元装架,分别陈列在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重庆市立

博物馆中。

华阳龙

华阳龙显然是剑龙类中最早期的代表族群,也是侏罗纪中期剑龙家族中最完整

保存的一群。骨架明显的呈现了剑龙的典型特徵,包括短小的前肢,低垂的颈项

以及头颅几乎触地以觅食植物;两排窄而高耸,又极尖锐的骨板排列在背脊上。

苏氏巧龙

苏氏巧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考察队,在1982年於准噶尔盆地采

集到的。它是一种小型的蜥脚类恐龙,推定长度约4.8公尺,颈项短小,颈椎中央

大约是背脊椎的1.2倍长。颈椎与背椎的侧腔非常宽广,神经棘没有分支叉开。位

居克拉玛依地区的恐龙沟单一个遗址就发掘到十七具巧龙个体。显然的,在这片

充满血腥的原野上成群的巧龙争食猎物。而根据形态的进一步分析推断,这群巧

龙可能是未成年的幼体族群。巧龙生存并埋葬的地层是侏罗纪中期的五家湾组岩

石,主要出露在准噶尔盆地东北方的将军庙与克拉玛依地区。地层厚度达400公尺

,是由黄灰色及紫红色的泥岩,页岩与砂岩构成。在最底部含有黄绿到灰色的砾

石层,在顶部则盖上红色泥岩与黄绿色页岩、砂岩。在1987年夏季,中加恐龙考

察队重返五家湾组岩层,结果无功而返,仅仅发掘到少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残片

,两颗蜥脚类恐龙牙齿,以及许多意想不到的龟鳖类化石。这些化石与早先发掘

到的恐龙化石正由中加恐龙专家们进一步研究中。

将军庙单脊龙

将军庙单脊龙是一种异特龙类,头顶上具有发育良好高耸的脊冠。这具完整的

标本是1984年从五加湾组岩石中发掘的,位居将军庙地点出土。正由Currie与赵

资奎描述研究中。

另附:其它恐龙资料

有哪些关于翼龙的资料?

翼龙(Pterosauria),希腊文意思为“有翼蜥蜴”,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 它们生存于晚三迭纪到白垩纪末,约2亿2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它们的翼是由皮肤、肌肉、与其它软组织构成的膜,膜从胸部延展到极长的第四手指上。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以及长尾巴;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齿。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

翼龙(Pterosaur)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会飞并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最大的翼龙是风神翼龙(羽蛇神翼龙)。展开双翼有11~15米长,相当于一架飞机大小。最小的树栖翼龙化石——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开仅25厘米,近似于一只燕子身型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此外,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全身覆盖“毛”的热河翼龙完整骨架,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脊状构造上发现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龙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具有调节体温的小气囊。

事实上,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 000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 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中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已知翼龙有两个主要类别。虽然在晚三叠世有早期类型,但在晚侏罗世索伦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是较原始的典型。该类的特征包括急剧变尖的大齿、较短的(支撑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长尾。翼展大约1公尺(3.3英尺)。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征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报道,日前,科学家首次发现远古翼龙着陆时的“史前跑道”。

科学家们在法国西南部远古泻湖纹理清晰的石灰岩沉积层中发现翼龙起飞着陆时的痕迹,该考古地址被称为“翼龙海滩”,其历史可追溯至1.4亿年前的侏罗纪末期。这些翼龙的足迹暗示着其翼展可达到3英尺宽,在着陆的过程中会停止拍打,然后通过前翼上的爪子配合着陆。

在着陆时,它们会出现简短的“不顺畅步伐”,或许在着陆时双脚跳跃,并在前爪的配合下完成着陆全过程。最终在四肢的配合下调整姿态,稳定地着陆下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贝克利分校古生物学家凯文-帕蒂安(Kevin Padian)说:“之前没有其他的远古轨迹能够描述翼龙的起飞或着陆过程。”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工作的古生物学家戴维-霍尼(David Hone)指出,翼龙长得非常像鸟类,它们是身体非常轻的一种动物,与那些体重达50吨的大型恐龙相比,它们起飞着陆时不会留下太多的痕迹。

霍尼强调称,如果翼龙的足迹保存得非常完好,很可能是它在柔软的烂泥或沙土中着陆,但在这种环境下着陆的机会却非常少,因此这项最新研究发现非常珍贵难得,该研究也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

帕蒂安称,事实上翼龙在飞行过程中,有能力协调控制自己的翅膀,未来的研究将有望揭示在起飞时的步伐轨迹,进一步分析这些已灭绝物种曾经是如何飞行的。据悉,在这处考古遗址存在着数百个脚印痕迹。

有关恐龙的资料???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恐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 OOO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 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还有始祖鸟,中国龙鸟.......

图片为小盗龙,象看更多图片,点击;amp;ct=201326592cl=2lm=-1fr=pv=ic=0z=0word=%B3%A4%D3%F0%C3%AB%B5%C4%BF%D6%C1%FAs=0rn=21pn=0ln=456

恐龙的资料有哪些?

什么是恐龙?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着一群奇特生物---恐龙。它们称霸地球,生存了近一万五千年之久,最后确神奇地灭绝了。今天我们所知有关恐龙的一切,都是由恐龙化石得来的。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个子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的,却跟一只鸡差不多。就食性来说,恐龙有温驯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早期的发现

虽然恐龙的化石已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千万年,但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这么奇特的动物存在过。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曼特尔医师平时就有收集岩石和化石的嗜好。公元1820年,他和夫人玛丽安发现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齿。曼特尔医师从没见过这么大的牙齿。当他在附近又发现了许多的骨骼后,他开始对这些不寻常的发现物展开认真的研究。经过一番工夫,曼特尔医师获得一个结论:这些牙齿和骨骼应该是属于某种庞大爬行动物所有,他将这种不知名的动物命名为禽龙,学名的原意就是指鬣蜥的牙齿。不久,英国又发现两种巨大爬行动物的骨骼,它们分别被命名为斑龙和森林龙。一直到公元1841年,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当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理查·欧文爵士,将它们命名为恐龙,学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从此揭开研究恐龙的热潮,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挖掘恐龙的行列。

恐龙时代的景象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一亿五前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动。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这些陆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气候环境也跟着改变。陆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形成,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适应得很好。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后来,高大的针叶树林和低矮的苏铁丛林取代了蕨类植物的地位,成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观。不久后,第一批显花植物出现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观也因此发生了巨大改变。恐龙当时赖以为生的许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龙是以群头大、后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龙。它们都属于兽脚亚目,常常被称为食肉龙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龙靠后肢行走;由于后肢要负荷庞大身躯的重量,因此行动起来可能不怎么快速。它们的头很大,双颚很长,颚骨上整排巨大弯曲的利齿,看起来就像牛排刀边缘的锯齿一样。肉食性恐龙主要以其他恐龙为食,有时也吃动物尸体。它们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后肢捕杀猎物,然后再借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帮助,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虚骨龙也是一种肉食性恐龙,但它们和一般肉食性恐龙完全不同。虚骨龙的体态轻盈、行动敏捷,有一双便于抓取的长手臂和手掌,以及长又窄的颚骨。它们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为食。此外,虚骨龙也常会在大型肉食性恐龙吃饱后,捡剩下的残渣碎屑吃。

素食者

很多恐龙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体型最大的蜥脚亚目恐龙,以及所有的鸟臀目恐龙。事实上,恐龙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烦多了,因为植物是由纤维素和木质素构成的,这些坚韧物质必须先被分解处理后,才能被胃消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草食性恐龙演化出各种解决方法,例如:蜥蜴亚目恐龙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进肚里,让胃里的细菌来发酵食物或让它们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来磨碎食物。鸭嘴龙类的恐龙具有特殊的牙齿,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龙亚目的恐龙则用格外强壮的颚骨和利剪般的牙齿撕碎坚韧植物。

谁跑得更快?

并非所有的恐龙都是体型庞大、行动缓慢的!有些恐龙体型构造就很适合快速奔跑,以逃避攻击者或追捕猎物。不过,它们的体型构造和现代能快跑的动物有很大不同:现代动物大多用四肢奔跑,恐龙则只用后肢奔跑。善跑的恐龙体型都很相似:长长的后肢,可以加大步伐;而细长的腿和窄窄的脚,则能够让它们跑得更快、更有效率;身体其他部分通常很轻、也很短;至于细长的尾巴,则是平衡杆。此外,它们的前肢细小,手掌末端还带着爪子;而小小的头部位于细长颈子的顶端。有些行动敏捷的恐龙奔跑起来,最快时速能高达56千米,相当于赛马奔跑的速度。快速奔跑的本领,使这类恐龙比别的动物占优势:一是追捕猎物;一是逃避敌人攻击。于是,行动快捷的草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开始了一场速度竞赛:为了逃避跑得越来越快的肉食性恐龙,草食性恐龙也必须能越跑越快才行

探索发现本月排行

探索发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