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身世,八大山人本名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1 03:10:07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世界之最 >

南昌的八大山人听说是皇族,为什么会在南昌?

1955年江西省奉新县发现了一幅画《个山小像》,从此大家都知道了八大山人是谁。

他的名字是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至于为什么会在南昌,这个要从他的家谱说起。

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就是他的老祖,

这一段又是一个 历史 了,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生前封二十五个子孙为藩王,这些藩王驻守守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与建文帝既是君臣,还是叔侄,同时这些藩王掌握军权,这使得建文帝如芒刺在背。为巩固中央皇权,即位伊始建文帝就开始削夺地方藩王的势力。先后废除了五位藩王,最后准备对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下手。

朱权

这就是著名的“靖难之役”了,然而非常可惜,建文帝败了,朱棣成为了新皇帝,即明成祖,他当了皇帝之后自然也怕那些弟兄们对他的皇位虎视眈眈,于是就把那些藩王,该削的削,八大山人的老祖朱权改封于南昌。

朱权作有《太和正音谱》,是曲坛上鼎鼎大名的皇族才子。朱权封藩在南昌,这便成了八大的籍贯于是八大山人的籍贯。

因为八大山人祖先是被封在南昌的地方王。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生于明清之际,81岁而终,原是明朝皇室。朱耷是清初四僧之一,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画家,极其擅长花鸟画,是17世纪中国画的一代宗师。赵孟頫曾经说过: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正如赵言,朱耷创造性的将书法与绘画结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在整体氛围中,融为一体。

他与徐渭、原济并肩而立,对后来的 “扬州八怪” 的怪诞风格具有启示意义,再后来他的画作风格又影响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齐白石曾叹服道, “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可见朱耷17世纪中国画的一代宗师之名,当之无愧。

天纵奇才,年少坎坷

公元1626年,一个男婴降临在江西南昌的弋阳王府,作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朱耷从小接受皇室规格的文化艺术教育。 传闻他从小可以悬腕写米家小楷,8岁作诗惊艳众人,11岁作画成天纵奇才。 曾以皇室宗孙身份科举及第,考中进士。他自述 “少为进士业 ,试辄冠其济。隅里中曹硕 , 莫不噪然” 年少成名,一时间好不风光。当他的名字印在皇榜上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想象在之后的岁月里当如何青云直上,如何春风得意。

可是,上天似乎并没有想让天才一生顺遂。当他19岁,也就是1644年,崇祯愤慨道 “诸臣误我!” 再后来,崇祯走上风雨飘摇的皇城墙上,又道 “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 不曾和亲,不曾投降,不曾纳贡的大明王朝,在内外交困中迎来了他的覆灭,直至最后一点残余势力被满清消灭殆尽。

曾经给过朱耷无上荣耀、优渥生活和贵族教育的明朝皇室身份,从此成为他一生痛苦的根源。也许经历过王朝更迭的文人雅士大抵如此,用一生怀念覆灭的前朝。若往后看久一点,也就是百年前清朝灭亡,同样遗留一大批 “满清遗老” ,遇上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也许朱耷比他们更幸运一些,经历坎坷总比成为时代的包袱要好。

孤傲避世,守心中天朝

满清政权稳固后,清缴前朝残余势力,大明王朝的文人武将,有的人身死献朱了,比如孙承宗、比如卢象升,有的人降了满清,审时度势、顺势为之而已,现在用我们的视角来看,也没什么。作为原来的王室,出了身份的骤变,内心的落寞更是无人诉说,不久朱耷的父亲便也郁结而终。再过四年,妻子亡故。面对国破家亡,朱耷选择了避世。 用他一双眼,冷冷的看着时代走过,他兀自关起门来,写个大大的“哑”字,贴在门上,关闭和这个世界的对话框。

他隐遁山林,学佛法以静心,写书作画以托余生。人们常问,你说文人为什么要写文,画家为什么要作画呢? “抒心中不平意” 而已。这就是表达,朱耷同样如此。在艺术上,朱耷年少时学书法,先学欧阳修的楷书,后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的行书,又临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他年少时家中富裕,学遍百家,所临大半真迹。这也为他后来融会书法绘画,成为一代宗师,做下厚重的铺垫。二十几岁归隐,他生活并不如意,他以卖画为生,穷困潦倒也是常事。他的家几经搬迁,最后住到南昌市抚州门绳金塔附近。 那里是市井,热闹非凡,贩夫走卒,江湖过客,人来人往。 此时朱耷的书法绘画稍有名气,每去茶馆酒肆必饮酒,饮酒必醉。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 每每有人来向他要画,他便大笔一挥,不管来人是山僧、贫士、农民、屠夫,一画十几副,随手相赠。不知他们后来是否知道,当时光走过几百年,这个曾流浪在市井的中年画家的作品,也被人竞相追捧。

在佛法上,朱耷跟随耕庵老人修习。十余载参禅,作书,作画,风雅至极。友人描绘他此时的境遇,在给他的题跋上书:

“咦!裁田博饭,火种刀耕,有先德钁头边事在瓮里,何曾失却?予且喜!圜悟老汉,脚跟点地矣。”

鹿同法弟饶宇朴题并书: “何曾失却?” 也是友人对他身世不幸的宽慰吧。

人生境遇的选择:道与僧的结合

面对这样的人生挫折,朱耷的选择与他之前和之后的文人雅士大抵相似。纵观中国2千多年的 历史 ,文人们面对世界的方式大抵有三种,一种是经世致用,在儒家孔孟圣贤教导下明辨是非,教化百姓,积极入世。 所以南怀瑾说,儒家是粮食铺。做官吃饭领皇粮。 一种是清静无为,当文人们遇到现实挫折,比如科举不第,比如贬官岭南,只好借道家无为以宽慰自身, 南怀瑾说,那是药店。 而佛家就比较海纳百川, 是百货店,你要来世,佛家许你来世,你要归隐,佛家许你佛经万卷修身养性。

很妙的是,朱耷在十余年里生活在佛家百货店里,可能忽然有那么些瞬间,觉得佛家没精准抚慰心中隐痛。于是在后来的三十余载里,进了道家,修了道观。 这座道观余秋雨先生曾去看过,他在自己的文章里很不客气的说,在他到过的地方里,南昌不算出彩,但是呢,“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

青云谱是朱耷在原天宁观的基础上改建的,道家的故事里有“吕纯阳驾青云来降”,也就是观名的由来。 吕纯阳也就是吕洞宾,传闻他学贯儒道佛三家,好酒色财气却断烦恼,断贪欲,断嗔怒。也许朱耷与这个传说中的神仙倒颇有惺惺相惜之意。道家的传统里有用 “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 的做法。所以,假如你现在去那还能看到有数株桂树,清香四溢。朱耷和他弟弟主持道观二十载。后来,人们为他立了 “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 功德堂的牌位,也算是将他奉为此道观的开山祖师。

在道观做主持的日子里,朱耷声名渐远。不管在什么时代,总有那么些当官的,喜欢一点雅致的东西,比如书法,比如绘画。在朱耷53岁时,胡亦堂在任临川县令,听说他的诗画风流,想邀请他到官舍做客一年半载。县令也是附庸风雅之人,或许眼光还不错,即便他没有预料到朱耷会凭借其花鸟画影响他后世的许多人。可是在做客的日子里,他过得并不舒坦。当朝官僚请前朝皇室做客,无论怎样听起来都不合时宜。后人的书上写道,朱耷 “心不愿就,佯发狂疾,走还南昌。”披头散发,蓬头垢面在市井流浪,小孩子们追在他后面取笑,打闹,他不理不睬,不言不语。 也许顶尖艺术家都难逃生活的诅咒吧。

风波过后,朱耷回归原来的生活轨迹。走到耳顺之年时,以八大山人之名作画。你若将这四字竖着写下去,字迹再潦草一点,模仿毛笔的式样,你会发现,此四字像极了 “哭之、笑之” 。原来,走到耳顺之年的他并未释然。反倒是越来越明白生活的荒诞之处,他应该也和弘一法师临终前的心迹相似吧!所谓 “悲欣交集” 。朱耷的文字 游戏 还未完。 八大山人四字中,八比朱少个牛,大比耷少个耳,执牛耳者自是权力的象征,失去牛耳成为八大山人,或有渔樵于江诸之上的闲情,但到底掩盖不了国破山河在的悲戚。

朱耷修佛也修道,可是你说,他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宗教信仰吗? 佛家那套隐忍今生苦楚只求来世,道家那套炼丹修道成仙,或许都只能让自命不凡的帝王或孤苦无依的小民皈依。 朱耷两者都不是, 他活得清醒,也白眼朝天,也冷眼旁观,他修的是说不尽的苦楚。 明朝灭亡对他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不只是家道中落,还应该有某种精神国度的永远消失。满清入主之后,汉族文人不再掌握王朝的话语权,文人们成为权贵的工具,说句什么 “清风不识字” 便遭灭门,可想而知,满清会对前朝皇室如何。 朱耷不被容于世,也不愿容于世,他的存在不合时宜。

归隐山林,几乎可说是他唯一的选择,但到底心中意难平,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便多了几分怪诞和放肆。 比如说早年间,在他的《鱼鸟册》中的鸟, 疏疏朗朗的天地间,鸟身鱼尾的造型昂首挺立,“白眼”望天,偏于纸面一隅,尽显倔强、轻蔑之意,却略带一丝无助的悲鸣。 再后来,他经历更多世事,画作中也便少了些倔强孤傲。 比如《眠鸭图》、《孤禽图》,在空间上,禽鸟依然是孤独的处于广漠空间之中,简而不陋,疏而不散,年少轻狂被时间冲走,画上也多了些野趣和淡定从容。

后来,年事已高的他在江边筑一草堂,取名 “寤歌草堂” ,度过了他最后的岁月。当他走到自己人生边上的时候,到底明白人生如同大梦一场,只好 且梦且歌 。 他的生命就和他的王朝一样消逝了,也存留了。

他在诗中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参考文献:

《怪诞之笔 极简之墨—浅谈八大山人绘画艺术风格》 郭术山

《“以书入画”观念在八大山人书画作品中的体现》 杨颖

《你真的了解八大山人吗?》 林雪琼

《中国美术研究》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王晓东

《青云谱随想》 余秋雨

八大山人朱耷简介 朱耷为什么叫做八大山人

因为朱耷的号是八大山人,所以朱耷也叫做八大山人。

朱耷简介:

八大山人即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

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

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朱耷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他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

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少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弱冠为诸生,明亡以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满的态度,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时年二十三岁。

扩展资料:

八大山人朱耷的一生是悲愤的一生,也是孤凄的一生,更是创造的一生。他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

他笔下的一枝一叶,是自己生命的骨血。他画出的鸟啼涧鸣,是他内心无声的歌哭。他画出的丑石怪禽,是生命的倔强与傲岸的写真。

他的字号别具匠心,八大山人四字连写起来像哭又像笑,包含了他极其复杂的情感,他胸中有郁结,不能自解,就像一块巨石堵住了一口泉水。

八大山人是一支笔。这支笔下的鹰,白眼朝天,桀骜不驯这支笔下的鸟,单足独立,势不两立;这支笔下的荷,离根飘零,身世孤凄。最美丽的孔雀在这支笔下。

也变得皮塌毛落,丑陋不堪,只剩下三根花翎,暗讥三眼花翎的清朝权贵。世界在他的笔下,只是枯枝、残叶、衰草、怪石、寒江拼凑而成的残山剩水,万物在他的笔下都有了人性。

都有着生命的痛感、傲气和怜悯,这其中寄托着一个明代没落王孙丧国之痛的巨大悲哀。他用古人有根据而不常见的异体字、草法,写平常人难认的草字。

用佛门的禅典、话头,以机锋的形式,采用僻典和省略词字的句法,作隐晦的诗和偈;创造有寓意而不明显、不易破解的合形文花押。

用古法篆刻既难认又难懂的图章,把乖戾、狂放、飘逸、空灵,带有诡谲色彩和明显鬼气的塑造形体的方法,用在自己所见到的花、鸟、鱼、虫、草以及各种动植物的刻画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耷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清代的八大山人的简介

1、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朱权的后裔朱耷。

2、八大山人是他的一个名号,并不是指八个山人。他是清朝时期的画家。朱耷的身世坎坷。当时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的时候,他仅仅才19岁。国家突然灭亡了,自己的父亲也很快去世了。他为了保全自己,只能装疯卖傻,隐姓埋名。只能借画作来述说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对满清的嘲讽。

“八大山人”的名号由何而来,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很多人都听说过“八大山人”这个名字,但是大多时候都是和书画相关。的确,八大山人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一位书画家,但是,他有另外一个身份却鲜为人知——他是大明王朝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八大山人的本名叫朱耷,1626年生于宁献王的属地,今天的江西南昌。朱耷自幼居住在王府院内,过着衣食无忧的王公生活。理所当然,在王候家成长的朱耷也读了不少的书,在名师的教导之下,他八岁就能做诗,十一岁的时候就能作画,同时,他的小楷写的也非常工整。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就此覆灭。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当明朝这棵大树倒下之后,作为朱氏王族的后裔,朱耷自然也结束了他王侯生活,成为了一介平民。但是,作为王族的后裔,朱耷并不能轻易地过上普通老百姓的和活,为了躲避清朝的清算,他浪迹天涯,隐姓埋名,先后给自己起了多人化名,其中有:个山、人屋和我们熟知的八大山人。

在朱耷所有使用过的名号中,其中“八大山人”这个名号最有人们所熟知,这个名号是他在新建,奉新等地的八座大山中隐居时给自己起的一个名号。古人在作画落款署名的时候,都是竖着来写,当“八大”和“山人”这四个字竖着紧凑地写在一起的时候,即形似“哭”,又形似“笑”, 表达了朱耷内心的哭笑不得之情。

作为明朝王族的后裔,八大山人朱耷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特别的浓厚,他虽然没有能力去组织武装“反清复明”,但是他的一生却都在用自己手中之笔去表达他的国破家亡之痛。久而久之,八大山人将他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凄凉凝练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作品笔墨极其菁萃,以“墨点无多泪点多”著称,这和他的遭遇和心镜都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满清,八大山人有着极其强烈的民族仇恨,他不愿意做大清朝的子民,于是,他遁入空门,隐居山林,为僧为道。对于宗教,那只是八大山人借以生存的一个外壳,他一生对宗教并无建树,但是借助这个外壳,他却能够静下心来,寄情于书画,寄托哀思,发泄情感。

八大山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来源自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才形成了他独有的书画特色。

常听到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怎样的一些人?

八大山人有几个人:八大山人是谁,八大山人有几个人(就朱耷一个人)看到“八大山人”,你肯定会问八大山人有几个人?八大山人是谁?实际上八大山人并不是八个名人组成,而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朱耷的名号,他是朱元璋第17子朱权的九世孙,是中国画一代宗师,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书画作品。

八大山人朱耷,中国画一代宗师

代表作品:《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

八大山人是朱耷(念zhu da)的名号,他是清初清初四僧之一,是中国画一代宗师,八大山人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终年80岁。书画艺术大师八大山人,骨子里留着没落皇族的血统,在近300年的朱氏江山给了清朝第一位皇帝顺治数十年后,脱俗叛逆吸附满天晖光,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代艺术巨匠。透过冷气逼人、嫉俗傲世的丹青,八大山人的扑朔迷离,隐晦幽涩的身世及作品,在世人的争论中化为难释之谜。想必,余秋雨先生当年在青云谱面对那些怪诞冷峻的笔墨,也是雾里看花。

八大山人朱耷悲惨的一生

八大山人朱耷少年时就聪慧过人。在家庭的影响下,受过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八岁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还能悬腕行书。朱耷从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读的是“四书五经”。少时的朱耷满腔热血,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报效国家,但明朝的《国典》规定,明宗室子孙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朱耷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应试,在大约十五岁那年便考取了秀才,这在众多宗室王孙中无疑是一个创举,赢得了族人和师长的称赞。然而,正当他满怀信心参加下一轮考试时,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迎来了灭顶之灾。

也正是这一年,朱耷的父亲病逝,随后他的妻儿也跟着相继离世,国破家亡的残酷事实,沉重地打击了八大山人,更为严重的是,他这个末路王朝的子孙随时都有着被杀头的危险。

为了躲避灭顶之灾,朱耷隐姓埋名,远逃江西奉新县山中藏身。就这样躲了三年,朱耷看明王朝大势已去,复国无望,于清顺治五年,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到了三十六岁那年,朱耷弃僧入道,在南昌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在此隐居,过着“一衲无余”与“吾侣徙耕田凿井”的劳动生活,从而得以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这段时期也正是八大山人朱耷后来取得非凡书画造诣的一个关键时期。

康熙十七年(1678),八大山人朱耷53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朱耷大名,便以修《临川县志》之名将其召入府中,意图诱使他为清王朝效力,但他仍一心忠心于明室,于是整日佯装疯癫,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又大哭。

一天傍晚,他突然撕裂自己的僧袍,投入火中烧毁,独自走回南昌。六十二岁那年,他把青云谱道院交由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独自居住在章江门外一座陋室里,靠卖画为生,孤寂贫寒地度过了他的晚年。公元1705年,这位艺术大师溘然长逝,享年八十岁。

世界之最本月排行

世界之最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