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为什么敢第一个称王,楚国为什么冤屈

发布时间:2023-03-14 11:10:06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UFO事件 >

为什么楚国敢第一个称王

大家可能知道,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是称国君,不称王的,他们有一个标准的,叫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可是楚国却牛哄哄的称王,比如楚庄王。

为什么楚国的国君称楚王呢?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的呢?

1.

其实,楚国一开始是子爵,这个级别比较低,但楚国还是比较争气的,在南方一直很努力,慢慢实力就上来了。

到了周昭王时候,周昭王突然想着教训一下南方的楚人,发动了三次南征。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sì)

周昭王领着咱们去武装教育楚人,渡过汉水的时候,碰上了大兕(一种类犀牛生物),不太吉利,咱们就退回来了。

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三年后我们又去了,可天气不太好,阴风突起,气候恶劣,免子野鸡都吓坏了,结果我们六师损失在了汉水(注意这莫名的因果关系)。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竹书纪年》)

第三次,我们再接再励,这一回,夜色清朗,可以看到五种颜色的光直冲紫微,(此紫微不是还珠格格里的紫微,是指代表天子的紫微星座)。我们的王南巡就再没有回来(又是神乎其技的上句不理下句)。

怎么看这也不像一份周王伐楚之军事简报,而像是野外科考发现珍稀动物记和天气突变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报告以及天象观察记录一二及失踪人口登记信息。做出这样奇怪的记录也是没有办法,因为周军三次南下,三次败北,直接写下来太没面子,只好用文学来修饰一下。

真相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次,周昭王率兵讨伐楚人,结果刚渡过江,就被楚人赶了回来。可能楚人像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一样,使用了犀牛部队,但也许跟大兕这种东西没一分钱的关系。

第二次,周昭王立志雪耻,率兵猛进,结果中了楚人引兵深入的诡计,楚人在恶劣的天气中猛然发起进攻,把周昭王打得大败。

第三次,天气真不错啊,夜朗星清,空中神秘的五线光束直冲紫微,我们昭王惨哪,一去就没有回来,淹死在了汉水里。连尸体都没打捞上来。

前二条事实清楚,无可争辩,第三条各方则有不同看法,中原的官方记录以及流行说法显示,周昭王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德衰),南征的时候,船工厌恶他,给了他一条胶船,船开到中流,胶水溶解,船只解体,昭王掉到水里淹死了。但有人分析,周昭王的船是在河中被楚军潜水员弄沉的。

2.

周王室宁愿吃哑巴亏,也要采用第一种说法,毕竟被楚蛮打败这种事情太丢人。

楚人表示认同这种说法。

事后来看,玩心眼老陕还是玩不过湖北佬啊。很多年以后,当中原人拿这件陈年旧事质问楚国使者时,楚国使者一脸无辜:你们的周王不是被你们自己船工坑得吗?关我们什么事!

经过这三战,楚国打出了信心,这样过了五十年,楚人终于有人准备对周朝说不。

这个人是楚国国君熊渠。熊渠是一位传奇人物,力大无比,有一次夜出,发现夜色里有一只老虎趴着,熊渠引弓一射,老虎没有半点反映,下马一看,原来是一块巨石,箭羽深深陷进石头。

楚国人对自己这位神射手国君相当自豪,经过他们科学严密的论证,他们认为后羿的射技相当高,跟我们国君比,也就差了一点点。

楚国人的骄傲是有底气的,到了熊渠这一代,楚国的强大已经水到渠成。熊渠得到了国内民众的热烈拥戴,进而兴兵对外,伐庸、扬粤,至于鄂。连山西老表都被他们欺负上了。

国力的强盛让熊渠信心高涨,他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宣言:

“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我蛮夷,我骄傲!你们瞧不起我们,我们也不陪你们玩了,我们自己搞一套谥号系统。

熊渠说干就干,分别册立自己的三个儿子为句亶王,鄂王,章王。

从规则的服从者,要规则的制定者,楚国走出了有楚国特色的封建主义道路。实在让人佩服,但要是让鲁国人来评判,只有三个字:非礼也。

3.

中原的政治体系是共王休系,天下共有一个王,就是周天子,下面的诸侯按照“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来称呼。熊渠自我提干,把儿子封为了王,自己当起了王他爹。这让周天子颜面何存?

自此之后,楚国把挑战周朝当作一种乐趣,直到今天,楚文化圈还用一句俗语来形容那些倔强不认输的人:你不服周!

这是楚国第一次称王。

春秋五霸中,为何楚庄王敢称王,楚国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春秋时期,很多国家都称''公''如齐桓公,唯楚国称''王''如楚庄王,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情况下称王前肯定要有自己的实力,否则其他的强国便会前来讨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楚国的情况。楚国是北方一支部族,商朝人后来开始驱逐他们,所以他们便带领部族逃往南方。

楚国的发展过程也是很艰辛了,中原人不喜欢他们,在中原人思维中,楚国地处蛮荒、人民野蛮,他们不配和中原的诸侯一起会盟,所以都很排挤楚国人。但楚国人一直忍辱负重,拼命的发展自己的实力,逐步壮大自己的国家。

在《史记》中有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我们可以看出来,楚人对''蛮夷''的称号的痛恨,他们还用这个称号挖苦曾嘲笑过楚国的随国。楚国攻打随国后,便让随国国君面见周天子,并向周天子请求给楚国提升爵位。在楚武王三十七年时,随国国君回来了,但却带着周天子否定的答复。

''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所以楚国的国君自此开始称王。总而言之,楚国称王的缘由,无外乎是因为诸侯对楚国的嘲讽、再加上周王对楚国的轻慢,我们不仅为之叹息,历史上的事情总是有因有果的,这就为以后的“问鼎中原”埋下了伏笔。

春秋时期的霸主都称“公",为何楚国却敢直接称王?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身份最特殊,直接称王与周天子对标,还真是有点“出类拔萃”。

春秋时期各国君主大多以公相称,比如《史记索隐》版本的春秋五霸中,除了楚国君主楚庄王之外,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由此可见,楚庄王跟他们之间是有多格格不入了。

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其实就是发动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战争从来都不是毫无目的的发动战争,而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希望能够以自己为主导,恢复分封制的秩序。

所谓分封制的秩序,也就是当初周天子大分诸侯时的格局,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大肆分封诸侯国71个,然而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远不止于此,周公摄政的时候还不断增加数量,再加上很早以前就存在的诸侯国,可以肯定西周初年的诸侯国不下一百个。

这么多的诸侯,身份地位也是不一样的,于是就有了爵位制度,从高到低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一般跟周王室亲近的宗亲诸侯国国君才是公爵;类似齐国这样的功臣诸侯国,国君是侯爵;其次是伯爵,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再小一点的就是子爵,最后是男爵。

西周初年的时候,各个诸侯国的封地都很小,公、侯一级的能够达到百里,伯爵有七十里,子爵和男爵仅仅五十里。

到周公摄政的时候,对诸侯国的封地进行修改,规定:

“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

说白了,爵位越高,地盘越大,上税也越重,爵位越低,地盘越小,税负也越轻。

这就要说到楚国的爵位了,虽然我们后世看到楚国一直是老牌强国,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都有楚国的影子,但是在周王室的分封体系中,楚国就是一个子爵,对没错,就是上面在西周初期只有五十里封地,后来可以达到二百里封地的小国。

由于地处偏远,爵位较低,每年只需向周王进贡几车用作祭祀的苞茅就可以了。

为什么后世的楚国这样强大,却只是一个子爵的爵位呢?这就要从楚国的发源时期开始说起了。

楚国最早只是一个部落,在商朝逐渐衰亡,而周朝逐渐崛起的时候,楚国最早的祖先鬻熊审时度势,投靠了周文王,因为其原来是蛮夷部落,周王室给了他一个子爵的封号,从此臣属于周朝。

在建国指出,楚国积贫积弱,是逐渐发达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楚国国君不仅要风尘仆仆的到周朝进贡,还要管理祭品,并且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盟会,可见身份地位之低下。

虽然楚国起步很低,但是当时的江汉平原大有开发的潜力,楚国早期的臣民都致力于开荒当中,一直到熊渠的时候,楚国已经发展壮大,并且开始逐渐向外扩张。

鉴于楚国的强大,周昭王十六年时,周天子亲率大军南征荆楚一带,史称“昭王南征”,尽管周昭王前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但是最后却由于轻敌在这场战争中溺水而亡。

从此,楚国国君在江汉平原一代具有很强的威望,甚至可以与周天子的权威相抗衡,而周王室经过这件事开始衰退,诸侯国逐渐不把周天子放到眼里。

由于楚国多次跟周天子提议要升级爵位,但是周天子把楚人当作蛮夷,并不想给他更高的爵位。

楚国国君在屡次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的爵位无果后,干脆从周王室的爵位体系中背离出来,自称“蛮夷”,“不与中国之号谥”,自称为王。

熊渠担任楚国国君时,还效仿周天子,将自己的儿子也封为王,楚国国君称王的行为,在周朝礼制中属于僭越。

楚国称王的经历,有点像暴发户,一开始的时候很穷,后来突然就有钱了,但是以周王室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不认可你,依然瞧不起你,楚国只能来硬的。

在周朝的体制框架中,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的就是周天子,在周朝只有周天子是王,剩下的不可称王,楚国的这种行为无异是在挑战周王的权威。

当然,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小插曲的,在熊渠时代的后期,周厉王不断对周边不听从号令的诸侯进行征伐,熊渠担心楚国与周朝正面冲突有损国力,因此自动去其王位,也取消了对儿子的分封。

取消王的称号后,楚国国君再次开始跟周天子要爵位,到楚国第19任国君时,熊眴再次称王,是为楚厉王,此后,楚国国君都以王自称。(一说为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称楚武王)

在周朝时期,轻视周天子的人很多,其中最惨的要属姜子牙的后代齐哀公,因此不去朝拜周天子,被周夷王给烹杀了,而敢称王的,楚国算是头一份。

楚国能够称王,还是跟自身实力密切相关的,在历史上记载的楚国吞并的小国就不下百个。

其实,春秋五霸的版本众多,我上面讲的是《史记索隐》版本,其实,如果以荀子版本来看的话,除了楚庄王外,还有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阖闾与构建也都已经称王。

吴越早期的君主爵位应该也很低,跟楚国一样,到蛮夷之地进行开荒,后逐渐强大起来。

很多人认为吴越是地方性的霸主,根本撑不起春秋五霸,其实这是不恰当的,虽然吴越地处偏远,但是春秋以来中原战火不断,反而是地处偏远的吴越和荆楚能够得到发展,从后世出土的吴越文化文物来看,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生产力并不低于中原地区。

正是因为有着足够强大的实力,才敢于称王争霸,震慑中原。

而中原强国,一直到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才在徐州相王,相比于楚国来说,要晚上好几百年了。

春秋时期楚国凭什么就敢称王,其他诸侯都不敢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但由于领地偏远,周王朝对其控制力弱。

楚人立国后,与中原诸侯一样,必须按时述职进贡。熊绎携带桃弧棘矢等地方特产,涉渡汉水、丹江,翻越秦岭,风尘仆仆,以事天子。楚人除贡桃弧棘矢外,还贡苞茅。在岐阳会盟上,熊绎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是无资格参加诸侯盟会的。这一方面说明熊绎地位之低下,另一方面也说明楚国不仅有进贡苞茅的义务,其国君还须亲自主管缩酒仪式和“守燎”祭天。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周共王时,楚国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筚路蓝缕”,辛勤开发,国家已呈勃兴之势。所以到周昭王时期(约前1000年),周、楚关系开始紧张起来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击楚国。周昭王十六年(约前985年),周昭王伐楚,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

周昭王十九年(约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这次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大部丧失。这次失败归咎于天时不利,实际上周王朝军队当遭到楚军强有力的伏击。约周昭王二十四年(约前977年),周昭王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设计献胶粘接的船只,船驶至中流,胶液融化,船只解体,周昭王及其部众,溺水而死。这就是所谓的“昭王南征而不复”。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国则日益发展强大,逐步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

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同为春秋五霸,为何就楚国敢称王?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以及楚庄王,其中只有楚国敢自称王。究竟是谁给他的特权,周天子?非也,楚国自己封的。这就是楚国的特色,你周王室不敢我封,我就自己封。凭啥?任性!

01 周天子如何给诸侯划分等级?

凡国公侯伯子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国大小相维,王设其牧,制其职,各以其所能,制其贡,各以其所有。

这段文字大概包含两层意思。

1)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就开始分封诸侯。诸侯又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种等级的爵位。也就是说,除了周天子能称王,其他诸侯只能按那五等爵位来分封。2)所有诸侯都要由周天子来册封,包括他们的职责、贡品等。

02 除了楚国敢称王,他的几个邻居也是如此,如吴国、越国。

吴王夫差在黄池与晋国争盟主之位,晋定公派使者复命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吴国当初被周天子册封为吴伯,诸侯不可有两个盟主,周王室也不可有两个王,如果像吴国这样的姬姓诸侯都对周王室有僭越之心,那么其他蛮荆之国对周王室还讲什么礼仪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原诸侯口中所指的蛮荆之国的代表就是楚国了,楚国擅自称王的行径早就为中原诸侯所不齿。所以,无论楚国怎样努力,中原诸侯就是把他当作蛮夷。

03 楚国为何要称王呢?

周文王之时,楚国先人鬻熊鞍前马后地效命于文王。等到周成王即位后,想提拔文王那时的功臣。于是熊绎(鬻熊的曾孙)便被封到楚蛮,子爵,姓芈。

那时,周成王与诸侯在岐阳会盟,楚子管理置茅缩酒,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盟会,可见楚国地位的低下。

一晃到了公元前741年,一位极具野心的人出现在楚国的舞台上,他就是楚武王熊通。熊通杀死了蚡冒的儿子,即侄子,夺过了楚国国君的大印。如果认为他的野心止于此,那就错了。

众所周知,当时,中原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的东迁。接着,中原就开始礼崩乐坏。晋国曲沃庄伯杀死晋孝侯,郑国侵占了周天子的田地,卫人杀了卫桓公,鲁人杀了鲁隐公,宋国太宰华督杀死了宋殇公。更要命的是,郑庄公的手下在繻葛之战时一箭射中了周桓王。

连续发生的一桩桩惨剧在不断地刷新着中原礼乐的底线,也在不停地撩拨着熊通的心。终于他再也无法压抑内心的欲望。公元前706年(即位35年),楚国开始将魔掌伸向了随国。原来,随国是姬姓诸侯国,侯爵。熊通知道随侯地位高,于是就想借他之口去周天子那里讨个名号,表面上是去办周天子清理门户,实际上想将来能名正言顺地干涉中原事务。

随侯没办法,只能替他传话。虽然周王室日益式微,但周桓王也是一位有抱负的王,他连郑庄公都不放在眼里,又怎么会搭理这个小小的楚子?

公元前704年,熊通越想越火:“我先人鬻熊尽心伺候文王,周成王只赐予先公熊绎子爵,如今蛮夷顺服,周桓王居然视若无睹!既然周王无情,也别怪我无礼了,我自称尊号!”然后,熊通便自称武王。

从那时起,楚国便以王自居,直到楚国灭亡。而旁边的吴国也在公元前585年,寿梦自称吴王,接着便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允常自称越王。话说回来,如果寿梦和允常不称王,这不明摆着被楚国压了下去。

04 孔子的态度

不过,三个国家不过是活在自己的梦里。孔夫子在《春秋》里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压根就没提过楚武王,即便后来楚成王、楚庄王等开始干预中原政事,不过称他们为“楚子”。吴国、越国也是一样,统统被贬称为“子”。

其实,我们也可以通过中原诸侯会盟时,看出那些元老级诸侯的爵位:晋侯、宋公、鲁侯、齐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等。

结语

楚国地处南方荆蛮,随着自身的逐渐强大和中原礼崩乐坏,不甘心再居子爵之位,得不到周王室的正式加封,便自称为王。

这对中原诸侯而言,不过是一则掩耳盗铃式的笑话,然而,却表明了楚国欲问鼎中原的雄心壮志,也拉开了楚国称霸的序幕。

在楚国的影响下,同处南蛮之地的吴国和越国纷纷效仿之,自称为王。然而中原始终秉持“周无二王”的态度,在得不到中原诸侯的拥护下,他们的辉煌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春秋时期第一个自立为王的诸侯国,到底是周王室死板还是其它原因?

春秋时期第一个自立为王是楚国,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周王室的统治力下降,而分封国势力逐渐增强,在当时诸侯国中楚国属于势力较强的,同时楚国位置偏僻,身处蛮夷之地和其他诸侯国以及周天子距离较远,综合以上原因楚国才敢自立为王。

一、春秋五霸中唯一敢称王的诸侯国。

《史记索隐》中记载春秋五霸分别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从这里面你看出什么不同了吗?那就是楚庄王称为为王,而其他的诸侯而称为王,例如晋文公。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按照以前的相关礼制而言,在秦始皇之前国君都是被称为王的,只是在秦始皇之后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的。在周朝按理说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称王的,但是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众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所以在周朝逐渐衰微的过程中,楚国就敢于挑战周天子威严自立为王。其中楚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是熊渠。

二、身处蛮夷,周天子鞭长莫及。

根据《清华简·楚居》中记载,楚国建立之初,有去鄀国盗牛祭祀一事。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楚国初期是多么贫弱。在这之后,熊绎带领国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后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期成为五霸之一。

但是正是由于楚国身处蛮夷之地,在发展当中也是不断受到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国的轻视。当然由于楚国地处蛮夷之地,为楚国的不断发展也是提供了屏障。

综上来看,楚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从楚国敢于称王来看,只要自身势力强,国家才有底气敢于人先。

UFO事件本月排行

UFO事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