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女人头落地,古代女子头部

发布时间:2023-03-10 13:10:31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探索发现 >

萧皇后被6个帝王疯抢了60年,这个女人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题目中的六个人应该分别是:

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和唐太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萧皇后和这六个男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就能明白,萧后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大概最过人的地方就是想的开,毕竟像她这样被来回折腾,还能坚强的活到81岁,一般人也做不到。

一、隋炀帝

萧皇后的生母是南北朝时后梁明帝萧岿皇后,西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个短命政权,传国32年,经历三个皇帝,虽说都是皇帝,但是南北朝的这些皇帝和秦皇汉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只能做为割剧政权存在。

萧皇后生于公元567年,16岁嫁与杨广为妃,至杨广人头落地,两人一共经历了36年(也有人说35年)的婚姻。

坊间传闻,杨广极宠爱萧皇后,两人情深意重,且虽杨广不是个好东西,但是萧皇后贤良淑德,堪称一代贤后,更不说她姿容过人,没有入选中国四大美女都是遗憾,更有甚者说她的容貌已经是惊为天人了,见过她的男人,无不为她倾倒,迫切的想据为已有。

但是,萧皇后真的和杨广恩爱吗?真的是一位贤妻吗?

并非如此,让我们看一下杨广最后的岁月,大概就能一窥历史的真相。

杨广亡国并不奇怪,连杨广自己可能都认为自己的死是一种必然,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记载:

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意思是:杨广照着镜子,问萧后这么好的一颗脑袋,会由谁来砍呢?,萧皇后惊讶的问杨广:为何有此一问啊?杨广笑着说:高贵或者贫贱,痛苦而或欢乐,都是轮换着来的,我今天活的高贵快乐,明天被人砍了头,是正常的,没什么好悲伤的。

您听听,各位,这问的是人话吗?

这个事儿乍听上去,好似杨广与萧后情深意重推心置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有官员向萧后报告有人要谋反时,萧后竟淡然的说:天下事已不可收拾,何必再让陛下增添烦恼。

这就是贤妻?

再看据传与她情深意重的杨广是怎么对她的,在杨广最后的时间里,萧后已经50多岁了,杨广在江都纵情声色,萧皇后不但不加劝谏,还陪着皇帝一起吃喝玩乐。

这就是贤后?

至于专宠至于情深,更是无稽之谈,杨广下江南,选1000名美女给,历史上能叫出来名的嫔妃都十数个,一个如此好色的暴君,哪来的深情给萧后。

所以也有史学家认为,隋炀帝的死,萧后也是幕后黑手之一,也不无道理。

二、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干掉隋炀帝之后,隋朝宗室和在江都伴驾的外戚都被杀了,却独独没有伤及萧皇后,于是就有传闻说,宇文化及是因为早就暗恋萧后了,舍不得杀,所以隋炀帝一死,就将萧后据为已有。

有可能吗?

我认为没可能,宇文化及兵变在公元618年,时年,萧后已经51岁了,宇文化及生年不详,不过我们可以推论一下,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封宇文化及为太仆少卿,这是个正四品的官职,怎么滴当年也得有个二三十岁吧,我们就算他年少有为吧,算他25岁。

25岁的宇文化及见到了37岁的萧后,深深的爱上了,一爱就是14年,乃至后来弑君以求,如果真有此事,那宇文化及可以入选中国最深情的男人TOP前三。

但据《隋书》记载:

宇文化及,左翊卫大将军述之子也。性凶险,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由是长安谓之轻薄公子。炀帝为太子时,常领千牛,出入卧内。累迁至太子仆。数以受纳货贿,再三免官。

这分明就是一个爱财且爱享受的一个人,这样的人不好色都不符合他的人设,即好色,又怎么可能对一个五十出头的妇人起什么暗恋之心!

那宇文化及为何杀干净了隋炀帝身边的人,独不杀萧后,大概原因是:不敢杀!

不敢杀的原因是因为萧后出身兰陵萧氏,兰陵萧氏是南朝四大侨望之一,也是当时最顶极的门阀,宇文化及敢作了皇帝,却不能得罪死了萧氏,故只敢掳走萧后,却没有杀她。

兰陵萧氏有这么厉害吗?有!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创建了齐梁两朝,共有21位皇帝,30多位宰相,更不计有多少名士文人了。五胡乱华时,衣冠南渡的是他们,号称“八叶宰相”的是他们,与王谢望族并称的是他们,从南北朝到唐,萧氏名流不绝于史。

三、窦建德

窦建德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小说中,都是一个极正面的形象,重信重诺且有豪侠之气,这样的人可能去贪恋一个50多妇人的美貌吗?

没可能,没可能的原因绝非仅仅是萧后岁数大了,而是没必要也做不到!

《旧唐书》中记载: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噉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纔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这样一个汉子,他不贪财不好色,得美女数千都能遣散的人,必然极好名声,他从宇文化及手里解救了被困的萧后,如妥善安置,必是美名倍增,如据为已有,此一生都变成了一个笑话,这么简单的账,他能算不明白?这是没必要。

窦建德因怀念文帝时百姓安居乐业,厌恶隋炀帝暴政而起义,他对隋朝是有感情的,而他杀宇文化及也是因为他杀了隋炀帝,认为此举大逆不道,应该讨伐。窦建德进城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去拜见萧后并自称为臣,可见其尊敬。

即称臣又如何纳为妾?这是做不到。

四、处罗可汗

这对可汗属实是太冤了!

处罗可汗的老婆是义成公主,义成公主是隋朝的公主,萧皇后的小姑子,这位公主一生是真的嫁了四任可汗,分别是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这也不是抢来抢去抢来的,这是因为突厥汗国实行的是收继婚制,只要是被收继人死了丈夫和被收继人不是收继人的亲妈,都是可以作为灿烂的遗产接收的。

接着说这位公主,公主听说她的嫂子命运如此多舛,于是伸出了救援之手,找窦建德要人,窦建德一不敢得罪突厥人,二不敢得罪兰陵萧氏,只能交人。

坎珂的五十多岁的萧后于是到了突厥,公元618年发生了太多事情,我们假设是618年萧后到了突厥,那这一年,处罗可汗还没有继位,他凭什么娶萧后为妃呢?那时候还是他哥始毕可汗在位呢,轮也得轮到始毕可汗啊。

那假如说,是公元619年到突厥的,那处罗可汗刚刚迎回萧后和她的孙子杨政道,并扯大旗做虎皮,立杨政道为隋王,要继承隋朝的大业,他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尊奉萧后呢?去睡隋王的奶奶?毁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脑子有泡吗?

何况一年不到,处罗可汗就被自己娶的新媳妇喂了五石散后疽疮发作死了。

五、颉利可汗

颉利可汗继位了,这一年萧后53岁,颉利可汗41岁,他继承了他哥的政治理想,继续扶立杨政道,说是为了报答隋朝的厚恩,没事儿就打打唐的秋风,养的兵强马多,骄横非常,十分把自己当回事儿。

换言之,他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男人,否则他也不会继续扶立杨政道,他扶立了杨政道就是为了给自己攻打唐朝找一个正当理由,为了这个理由不倒,他就不能娶萧后,何况他把萧后纳为爱妃之类的,听上去跟黄昏恋一样,太不靠谱了。

六、唐太宗

太宗比两位可汗还冤,唐太宗迎回萧后的时候,萧后已经63岁了!而太宗那一年才32岁!

现在我们看新闻,什么30岁小伙恋上60岁老太,都会被上社会新闻头条的,你们自己品,有这种可能性没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就不要难为太宗了,好吗?

太宗将萧后迎回且以高规格安置的原因皆因想获得兰陵萧氏的支持,这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无关爱情。

最后:

看完萧后与她的六个男人的故事之后,基本也就明白了,所谓的疯抢,如果真有“抢”这一说的话,萧后在他们这些男人眼里也只是一个政治砝码,大家抢的都是兰陵萧氏的势力,跟萧后的颜值关系不大。

古代真有“四大美女”吗?

真有啊,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

1、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2、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3、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4、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

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这一故事变得十凄怨和迷离,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远的含义。�

将昭君的悲剧归罪于画工毛延寿,晋人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为始作俑者:��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

在各种传说中,也有说在和亲前毛延寿索贿陷害事即已败露,毛惧罪逃入匈奴,献上昭君画像,单于倚势向汉君强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爱,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结局,有说其哀怨愁闷,抑郁而终的,也有说其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饮药自尽的。宋以后强调贞洁,《汉宫秋》则让她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自尽。现代人扬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则从增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剧《王昭君》,就是从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诗人也曾从不同角度去诠释昭君的悲剧。《红楼梦》第64回薛宝钗论诗就说过:“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又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各出己见,不袭前人。”�

王昭君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呢?�

范晔《后汉书》有如下记载:��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南匈奴传》)�

�昭君为南郡秭归人,与大诗人屈原同里,她出身“良家子”,为出身清白的平民,并非知府或御史大夫之类豪门。入宫之后,她未得召幸,尚未有级别,只是待诏掖庭的普通宫女,她被稀里糊涂地赐给呼韩邪单于时方光耀汉庭,可是这时汉元帝后悔已晚,只好如约行事,成就这美艳凄惋的千古美事,使这一民族团结的使者永垂史册。�

经过卫青、霍去病的征讨,匈奴的力量大衰,昭君和番,是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庭主动请求的结果,不存在胁迫问题。昭君入胡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子曰伊屠智牙师。婚后的第二年,呼韩邪即过世,按照胡人习惯,单于大阏氏之子继位的复株累单于要娶她,昭君要求返回故国,汉成帝顾全大局敕令她学从胡俗,于是她又成为继任单于的阏氏。其后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须卜居次,一个叫当于居次。十年之后,复株累单于也死了,昭君之子在争位斗争中牺牲,卜须居次在王莽当政时曾到汉宫入待太后,王莽失败后也受株累而死。昭君卒于何年,则不得而知了。

貂蝉

�随着三国故事的广泛传播,貂蝉也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唐李长吉诗《吕将军歌》“榼榼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大旗下”,似乎就有貂蝉的影子。到了现代,人们又把她炒成“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比《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曹操、关羽和诸葛亮低多少。然而,历史上到底有无貂蝉其人呢?�

按,貂蝉之名并不见于史鉴。《后汉书·吕布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卓以布为骑都尉,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尝小失意,卓拔手戟掷之,布拳捷得免,布由是阴怨于卓。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侍婢私通,益不自安。”从这一记载里,可以看到貂蝉的影子——董卓的一位侍妾,而董卓与吕布的怨隙,也是因女人而引起,《三国演义》“董太师大闹凤仪亭”的故事,就是因此生发出来的。在这里,“侍婢”仅仅是一个被污辱与被损害者,谈不上什么品格。后来,经过人民群众和许多艺术家的创造,这一“侍婢”才变成光彩夺目的貂蝉女形象。�

也有学者认为貂蝉实有其人的,梁章钜就是一个代表。在《归田琐记》中,他说:“貂蝉事,隐据《吕布传》,虽其名不见正史,而其事未必全虚。”而到了 《小栖霞说稗》,他则肯定“是蝉固实有其人”。�

三国英雄的故事在他们的身后就开始进入民间,貂蝉故事的流传也是比较早的。元代杂剧中貂蝉戏已经形成一个系列,《锦云堂暗定连环记》、《夺戟》、《关公月下斩貂蝉》等搬演的都是貂蝉的故事。在《锦云堂》剧中,貂蝉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红昌,灵帝时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故名“貂蝉”。后来皇帝把她赐予了并州刺史丁建阳,建阳将其配给了义子吕布。在黄巾之乱中,貂蝉与吕布相失,而为王允所得。貂蝉后来在花园烧香,祷�吕布,为王允发觉,因此密议,订出连环记。在宋元讲史中,貂蝉也是吕布之妻,失散后流落到王允府中。�

《白门楼》和《斩貂蝉》的故事,则明显看出封建落后意识的影响。白门楼吕布被擒本来是咎由自取,然该戏却要让貂蝉对吕布的失败负责,居然让她在受到痛骂之后被处死。《关公月下斩貂蝉》则写吕布失败后,曹操别有用心地将貂蝉送给了刘备,为了不蹈董草、吕布的覆辙,关羽竟将她斩于月下。连董卓、吕布的覆亡也要貂蝉负责,头脑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剑云撰《论斩貂蝉》专辨其事:�

�“貂蝉无可责之罪,吕布亦非可责貂蝉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蝉远甚,貂蝉不骂吕布足矣,布有何辞责骂貂蝉乎?若关公者,熟读春秋者也。西子奉勾践命,志在沼吴,与貂蝉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辙也。关公不责西施,而乃月下斩貂蝉?余敢谓关公圣人,必不为此杀风景事!”��

说得可谓痛快。�

自今日视之“女人祸水”论固然冬烘可恶,“女人救国”论亦不足为训。故貂蝉的结局在艺术创作上也是个难于处理的问题。罗贯中固然把貂蝉写得光彩照人,但董卓死后他与吕布“夫唱妇随”,就变得平庸起来,下邳鏖兵她与严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吕布的后腿,前后判若两人。《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董卓被诛后让貂蝉悄然隐去——“貂蝉已随清风去”,这一奇女子的命运到底如何?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也许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国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沼吴复仇联系在一起;伍子胥忠贞被谗、伯嚭(pǐ)奸佞亡国,与“女色祸水”的信条联系在一起;与巾帼报国、与红颜薄命、与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缘联系在一起;与“西子捧心”、“东施效颦”、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联系在一起......比起其它“美女”来,它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

西子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到底如何呢?�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中,三次提到西施。“西施病心而矉(pí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仲比勾践灭吴还早二百多年呢。�

《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

只有《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在《吴越春秋》中,文种向越王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hú),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越绝书》的记载大致相同,不过西施的结局却迥异。前者说,亡吴后,越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王杀害的鸱(chī)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开来的。�

魏晋以后,在文人笔下,在民众的口中西施的故事进入了酝酿、发酵、增饰的阶段,这在志怪、拾遗小说中都有反映。唐、宋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西施为吟咏对象的篇章。其主题,多咏叹红颜薄命或谴责女人祸水、美色亡国,倒不如歌咏王昭君的诗多出新意。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翻此诗意:“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其实二者都无多少可道的深意。当然也有不乏卓见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宰5,7喜〖KG-*3否5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它们都是较为突出的。�

对西施故事的再创作,杂剧传奇最为充分。元代,关汉卿有《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可惜今天我们只能从《录鬼簿》中看到这两出剧目,其内容,也只好根据剧目及有关评介来推测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当推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充分地占有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细加区别整合,编织成了一部45出的戏剧故事,以范蠡和西施悲欢离合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历史,因为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以一缕浣纱作为定情之物,故剧名《浣纱记》。与前人不同的是,该传奇将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爱情服从爱国,开始是牺牲割爱,最后在爱国主义的实现中使个人爱情也得到了实现。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说:“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后来范蠡要西施入吴,西施表示犹豫,范蠡又劝她:“若能飘然一往,则国既可存,我身亦可保,后会有期,未可知也。若执而不行,则国将遂灭,我身亦旋亡,那时节虽结姻亲,小娘子,你和我必同作沟渠之鬼,又何暇求百年之欢乎?”故《浣纱记》看似爱情故事,实则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

《浣纱记》之后,出了本《倒纱记》,结尾写范蠡要把西施沉入太湖,西施骂他背离海誓山盟,而范则反唇相讥,要她对吴王屠戮功臣、荒淫无度和国破家亡负责。这样的翻案文章,自今日视之,有点无聊了。�

杨贵妃�

杨贵妃的故事是近些年被炒得发烫的题材,通过影视传媒接受启蒙的年青一代,满头满脑子的杨妃、慈禧和武则天的故事。杨、李故事的起初面貌如何,它的演变过程以及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认识,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杨贵妃,小字玉环,唐蒲州永济(今山西永乐)人。父杨玄琰,做过蜀州司户,死得很早,依其叔河南府士曹杨玄璬。唐玄宗开元3年,他被选入皇子寿王李瑁邸被册为寿王妃。开元4年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后宫数千,无当意者”,讨好者向他透露,他的那位儿媳妇“姿色冠代”。开元8年10月,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就让她出家当了道士,号曰太真。为李瑁重娶个媳妇,暗暗地将玉环纳入宫中。《旧唐书》称:“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白香山《长恨歌》云:“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寝无容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时,玉环岁,唐玄宗已经56岁。天宝4年,玉环册为贵妃,一直到14年她缢死马嵬,她都是这个名号,故后世称其为“杨贵妃”。�

杨妃被宠,正是玄宗后期大踏步走向腐败的时期。宫中仅“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她的家族,则“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兄弟不必说,杨妃的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姊妹昆仲五家,甲第洞开,僭移宫室,车马仆从,照耀京邑,递相夸尚。每构一堂,费逾千万计,见制度闳壮于己者,即彻而复造,土木之工,不舍昼夜。玄宗颁赐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中使不绝。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一次五家夜游,与广平公主的骑从在出西市门时发生争执,杨氏家奴挥舞马鞭打着公主衣服,公主掉下马来,驸马薛昌裔去扶公主,也遭鞭打。事后公主到玄宗 跟前泣诉,玄宗虽然杀了杨氏家奴,但驸马也被免了官。�

得到了倾城倾国的美人,唐玄宗尽情地挥霍与享受,政事全权交给了奸相杨国忠。在歌舞升平的掩盖下腐败也积累到了极限,终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军如入无人之境,潼关陷落后,唐玄宗甩下百官和百姓,带着杨氏兄妹逃离长安。勉强到了马嵬驿,羽林军哗变,杀了杨国忠,之后,六军不散,唐玄宗不得已,只好忍痛割爱,将杨贵妃缢死在佛堂。�

安史之乱,生灵涂炭。一直到七年之后,玄宗的孙子代宗广德元年,杜甫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方基本平息。唐帝国一落千丈,它使经历过往日辉煌的人们回忆起这一段历史不禁感慨嘘唏,乃致痛苦流涕。杜工部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正因为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感受,所以才动人。没有体验过沧桑感的年青人对这首诗是无动于衷的。再者,玄宗幸蜀后做了太上皇成了历史的弃儿,重返长安后他更成了“多余的人”,何况这位风流天子毕竟是开元盛世的创造者,所以她与杨贵妃的悲剧在时过境迁之后又会引起人们的同情,至少,在人们议论和回忆的时候多了些感慨而少了些批判。所以,就在玄宗的生前和身后,他和杨妃的故事就开始流传开来,距离最近而又影响最大的,就是人们熟知的陈鸿的《长恨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它们对玄宗“倾城倾国”既有批评,更多的是同情和歌咏。“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凄惋缠绵,一唱三叹,读来令人动容。临邛方土“为感君王展转思”“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寻觅,终于引出了“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密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故事,成了爱情主题的一般歌咏。唐明皇和杨贵妃也开始了他们的角色转换。�

中唐以来,李杨故事一直是热门题材。唐人笔记《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酉阳杂俎》,宋人的《杨太真外传》,对这一故事不断地予以渲染。至迟在宋、金时代,这一事故开始搬上了舞台。元杂剧的名家都写过明皇太真故事。比较著名的有:关汉卿《唐明皇哭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岳伯川《罗光远梦断杨贵妃》、庾天锡《杨太真霓裳怨》、《杨太真华清宫》。明代传奇写李、杨故事亦不乏其人,其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清初洪曻的《长生殿》。在《长生殿》中,李、杨完成了他们角色转换,作者在歌咏这一旖旎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亡国之痛。�

还值得一提的是杨妃的故事在日本的影响不亚于中国。有一种传说是杨妃当年并没有死,她被偷天换日地保护了下来,后来东渡到了日本,得终其天年。“忽闻海上有仙山”——自徐福以来,人们不都是把那蓬莱、方丈、瀛洲,把扶桑日出之处,当作神仙的乐园吗?在日本,有杨妃像、杨妃墓、杨妃庙塔多处。在受盛唐文化哺育过的日本国民的心目中,杨妃身上散射着那一文化的神圣光环,而杨妃故事实质上正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道美丽的彩虹。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禅、王昭君、杨贵妃

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这一故事变得十凄怨和迷离,具有了多重面目和相去甚远的含义。�

将昭君的悲剧归罪于画工毛延寿,晋人笔记小说《西京杂记》为始作俑者:��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至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按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弃市。”��

在各种传说中,也有说在和亲前毛延寿索贿陷害事即已败露,毛惧罪逃入匈奴,献上昭君画像,单于倚势向汉君强索昭君,元帝乃不得已忍痛割爱,送昭君出塞。昭君的结局,有说其哀怨愁闷,抑郁而终的,也有说其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不愿再嫁饮药自尽的。宋以后强调贞洁,《汉宫秋》则让她在汉番交界处投江自尽。现代人扬弃了狭隘的民族意识,则从增进民族团结的角度去认识这一故事,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曹禺先生的名剧《王昭君》,就是从这一角度去立意的。�

古代诗人也曾从不同角度去诠释昭君的悲剧。《红楼梦》第64回薛宝钗论诗就说过:“作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即如前人所咏昭君之诗甚?br参考资料:

落寿为什么被认为是绝世美女

落寿被认为是绝世美女的原因:

落寿是一名暗影杀手,性格冷酷无情,所到之处必有人头落地。虽然她的武功和法术非常高强但是做事狠毒让她四处结仇,所以落寿的名声在江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一次暗杀中,她寡不敌众受了重伤,在与对方打斗中她寻得机会使用遁冰术逃离围攻,但是对方仍旧群追不舍,不得已之下,她不得不用还魂术来帮助自己脱困。

高允贞近期在现正热映的《还魂2》、《还魂:光与影》当中,饰演天下第一杀手落寿,同时也是个绝世美女,这个角色是高允贞第一次扛起女主角大梁,剧中接续庭沼玟没能结亲的遗憾,与李宰旭之间的感情线备受瞩目。高允贞在热播中的《还魂2》表现获得许多南韩观众的赞誉,除了大赞她扛得起绝世美人的高颜值美名和美色之外,还承袭了关键人物落寿的灵魂,除此之外,勇敢追爱的部分也特别讨喜

古代坎头的时候 一刀下去 人头落地 那人还会感到痛吗?

人的疼痛感是和神经传导纤维有关系的 四肢以及躯干的所有神经纤维都通过人的颈部传松至大脑 如果你用自己的手掐自己的脸肯定会感觉到痛

这就是手部运动压迫导致脸部神经疼痛

所以当人用刀砍头部的时候在短时间内人是会感觉到痛的 但是随着人的神经组织停止运动 供给血液和氧气的停止 人就会死亡 疼痛就马上会消失了

在人死亡的过程中 由于大脑还会出现“倒带”反射(也就是倒忆所有大脑影象)所以疼痛会在这影响来的同时作用 但是这个人即使疼痛 由于连接声带 呼吸 血管的颈部已经被切除所以这个人不会做出任何行为以及动作来表示他痛

古代四大美女,下场究竟如何?

先说西施。与其说西施以身许国,成就了越王勾践的大业,不如说越王为了复国用西施作为性工具贿赂吴王夫差,西施肩负着复越毁吴的重任,割舍了对双亲的爱,无奈地离开情投意合的男人范蠡,投怀送抱于一个没有爱还要恨的男人,表面是妩媚妖姿,曲意逢迎,委曲求全,虽是日日笙歌燕舞,锦衣玉食,风光无限,深得吴王宠爱,内心却是苦闷忧郁,悲伤痛苦,还要想尽办法让吴王深信自己,然后置这个对自己十分宠爱、真情无假、恩爱备至的男人和他的国家于死地。一个单纯的弱女子,不仅葬送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和爱情,还要承受如此之大的精神压力和精神折磨。众所周知嫁给了吴王夫差,国灭后,又跟了范蠡,范蠡归隐后做了陶朱公,是世界首富,结局不错。

再说王昭君。昭君出塞后,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六十年间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昭君被冷落后宫三年,寄人篱下,痛苦不堪,心灵备受折磨,她渴望能有自己爱情,然而这只能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无可奈何之下,终于有了出塞和亲的机会,虽是自告奋勇,但更多的是无奈,出塞比老死宫中是不幸中的幸运,一个绝代佳人,嫁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单于,还是那么遥远闭塞,荒烟大漠,萧条凄凉的边塞。昭君终于挣脱绳索,过上自己的生活,只是她先嫁老单于,后嫁老单于儿子,这是她痛苦的爱情,压抑的爱情,甚至是扭曲的爱情,也许根本就没有爱情,33岁正值风华正茂,却因身心疲惫,幽怨成疾,英年早逝,应了“红颜薄命”。人们抛开王昭君真实生活而把自己的幻想理想化,成为一种精神寄托。

然后是貂蝉,先跟董卓后从吕布,吕布败后,史书上没记载她的归宿,结局注定悲惨。最后是杨玉环,咱们的贵妃娘娘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当然马嵬坡兵变后被玄宗赐死,也算悲剧啊。在一个男人争霸的风云世界里,貂蝉凭借自己非凡的胆识与智慧,成功地扫除了各路英雄前面的最大障碍,加速了汉末各军混战时代的结束,促进了曹、刘、孙的崛起,奠定了三国鼎足的基础,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延续。

貂婵一个弱女子,承担着如此重大的政治任务,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两个杀人如麻的男人之间,万一露出一丝破绽,将会人头落地,还有万一两人中有一个清醒一点,就不会让“美人计”得逞,等待她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貂婵怀着一颗感恩复仇的心,忍辱负重、逢场作戏、委屈求全,牺牲自己如花的青春,用肉体侍奉恨之入骨的阴险男人,虽说她是在为民除害,可还是让一颗原本纯洁、善良、无邪的心变得象鬼一样阴险,象蛇蝎一样狠毒,象狐狸一样狡诈,可想这种转变要付出怎样的精神代价。

最后是杨贵妃。杨贵妃得到了重宠,不仅杨家的三个姐姐应召入宫,得到了皇帝的欢心,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虢国夫人,整个杨家也跟着发达起来,她兄弟都位居高官,杨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杨家一族,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虽然杨贵妃不问政治,不插手朝廷的权利之争,但在她的荫护下,她家人的所做所为给自己日后埋下了祸根。

杨贵妃也恃宠骄纵,两次被唐玄宗遣归娘家,其中一次杨贵妃心中郁闷,喝醉了酒,剪下一青丝,托人带给玄宗,这就是戏中的“贵妃醉酒”,唐玄宗自从赶走杨贵妃,寝食难安,失魂落魄,见了贵妃青丝,更是不能忘怀,只得把她召回,可见唐玄宗对杨贵妃已经迷恋到怎样的程度。

且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年轻有为,又深得朝廷和唐玄宗的宠信,安禄山趁机认了杨贵妃为干娘,传说此人与杨贵妃有染,只因唐玄宗实在难以割舍她,才没有计较,然而就因这个干儿子安禄山日后发动了“安史之乱”欲夺皇位,致使唐玄宗逃窜,杨贵妃被赐死。

探索发现本月排行

探索发现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