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赊刀人10大预言,河南新乡赊刀人

发布时间:2023-03-04 11:10:06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灵异事件 >

自称鬼谷子传人的赊刀人,他的预言究竟有多准?

时代不同,也往往会滋生出不同的行业来。比如古代的刽子手这个行业,就是专门“杀人”吃饭的。虽然别人看着很血腥,可人家自己一点也不感觉什么。不过,在众多奇怪的行业中,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才消失的一门行业才真叫神秘。对,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赊刀人。这是个什么行业,又是什么神秘法呢?一起往下看。

出现于宋朝的行业,传承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度被当成神秘预言家,说出来的事真的很准

可能生活于相对落后农村的七零后、八零后人群都会有这样的印象:某个普通的日子,村子里突然有处地方被村民包围起来,大家跃跃欲试,却又百感交集状。

这是干什么?赊刀人来了。

所谓赊刀人,就是挑着个担子,或者推着个小推车,甚至以磨剪刀、磨菜刀为主业,然后外带卖刀的人。只不过,他们的刀多半是赊给村民的,不急着要钱,要等到了他自己与村民约好的日子才来收钱。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赊刀人不会要你什么欠条、担保之类,记下个名字就可以拿刀回家了。这赊账的感觉怎么这么爽?相比去银行贷款可是简单太多了。

与此同时,赊刀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赊刀一般都有前提,而这个前提则来自于赊刀人的“预言”。比如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后村内的变化,事物的改变等等。

《申报》上就曾经刊过一段赊刀人的故事:那是咸丰年间,在浙江奉化出了一个赊刀人。他留下的“预言”是:米价会在未来大跳水,每升价值不超过十八文。

当时的人们当然都不相信,因为那时米价是每升八十文,这水跳的有点大了。可人家就是这样说的,而且会等到米价到了十八文才来收刀钱。

最让人称奇的是,到了光绪初年,大米一路下跌,竟然真的变成了每升十八文。这个故事不知被谁记了下来,但却足以让现代的我们目瞪口呆了。

这是什么情况?天下真有这么神的人吗?更甚至还有人说,赊刀人其实是鬼谷子的徒弟,能预知未来,功夫深着呢,只要他们一出现,就是要给百姓提醒的。

传得是够神的,可真了解赊刀人的却不屑一顾:这就是旧时的一个行当,早在宋朝就有了,那时人家称为卜卖。

至于为什么赊刀人会“预言”的这么准,那当然是人家走南闯北的社会经验之谈了。好吧,这说的够言之凿凿的,不信也不行的样子。

为何人们都说赊刀人是鬼谷子门徒?这其实就是商业噱头,卖的就是一个热点,越神秘越能吸引人

这时可能就有人不服了:算了吧,要说是鬼谷子的徒弟我还信,说什么就是个做小买卖的,打死也不相信。他要真这么有经验,怎么不去预测自己的未来,干嘛告诉别人呀。

这话言之有理,但真是鬼谷子的徒弟吗?要知道,鬼谷子可不是一般人,别说人家知天地,预未来,就说到农村这小地方来卖弄也不是他的风格呀。

可能空口无凭,先看看鬼谷子有多神。据旧时资料记载,鬼谷子能: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什么意思?鬼谷子就是成了精的凡人,或者说下了界的妖人,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没有他不知道的,你心里想什么,只要他高兴,都可以给你翻译出来。就这么厉害,你说神不神?

无名的我们不说,孙膑都知道吧?庞涓知道吧?苏秦、张仪知道吧?据记载这些人都是鬼谷子的徒弟。

这些人干什么的?那都是国家君主的座上宾,都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物。全天之下,皆在这些人的心里,任其随便弄于掌股之间。

相反,如果将其看成是一个营销策略,那就可信多了,甚至还会让人拍案叫绝。毕竟在当时落后的地区,百姓要消费的欲望基本不高,想将东西卖出去并不容易。

但如果是赊出去,当时不收钱,且还是有条件赠送地赊,“预言”不实现不收钱,相信村民们就踊跃多了。咱老百姓没别的,就是爱凑个热闹,跟个大众。

再说,万一“预言”没实现呢?不是还干得一把菜刀嘛。这样的好事,如果被落下了,那才是真的傻呢。

走近赊刀人,打开多年迷团,“赊”既然是一种商业模式,会不会赔钱呢?那就要看你经商的能力了

可能又有人不服了:如果这真的是一种营销策略,那如果人家都不还刀钱怎么办?又不写欠条,没有担保什么的,这风险也太大了。

没错,所谓兵行险招,人家赊刀人要的就是风险。如果看不到风险,村民们怎么可能相信你的话,来赊你的菜刀呢?

再说,就那个时候的民风,可真叫纯朴。虽不至于路不拾遗,但还真有夜不闭户的现象。村民多是只要报上了自己的姓名,许下了承诺,那就会践行。

当然,赊刀人也是个守诚信的生意人,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赊刀人赊出来的刀质量都贼拉的好,有的十年八年过去了,至赊刀人回来要钱了,那刀还用着呢。

这种情况下,村民是非常买账的。人家不但“预言”实现了,东西也杠杠的,自己怎么好意思不承认,不买单呢?

另外,赊刀人通常是不会将手里的刀当场卖给村民的,如果你非要买,那么不好意思,请花高出当时市场价格多倍的钱来买。

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人家为什么赊刀的原因:利用时间年限,来换取相对值的价格。一把菜刀可能不值什么,但赊的时候因为有“预言”且年限很长,所以价格上就被提高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放贷的人若当场定下明年、后年按时还钱还息的计划,不急需的人估计不会上门。但若告诉人家这笔钱你拿去用,如果我说的话没实现,你就不用还,如果实现了,就按高利贷的价格还给我。

由此可见,赊刀人的经商水准,那是非常高的,放在现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可称得上金牌推销人。

其实可以这样理解赊刀人的行当:长线经济。利用神秘的“预言”法吸引你“入门”,然后成功推销自己的产品,约定时间年限,届时本和利一起取走。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诚信来保障生意风险的,做为赊刀人,之所以愿意走偏僻、流动性人口不多的地方进行赊刀,也正是这个道理了。

“赊刀人”,究竟有多么神秘?他又留下了哪些预言呢?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职业多如牛毛,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多不胜数。就拿“九流”来说,有“上九流”、“下九流”、“中九流”,却有一个神秘的职业“赊刀人”,一连跨了上、中、下三流。

159年前的“赊刀人”

根据《申报》记载:咸丰辛西年间,即清朝咸丰皇帝在位第11年,公元1861年,在浙江奉化有人载了一船的厨刀在岸边摆摊,刀不是用来卖的,是用来赊的。摊主说了一句话:今日米贵,每升至八十文,待降至十八文再来收钱。

这就是“赊刀人”,非常神秘和特殊的职业,把厨刀赊给别人,约定一个条件,或者是对未来做出预言,一旦条件成立或者预言成真,将会以10倍的价格来收账。这一职业其实不局限于“厨刀”,还有其它的锅饭瓢盆。

“赊刀人”的职业很古老,据说可以追溯到宋朝,他们自称是鬼谷子的传人,独特的交易方式被称为“卜卖”,约定的条件、预言被称为“谶语”。因为是封建社会,信息闭塞,加之民间信仰,所以很多人就抱着好奇的心态“赊刀”。

赊刀人一语成箴

咸丰辛酉年“赊刀人”的预言最后是成真了,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光绪小皇帝登基以后,大米的价格跌到了每升18文,可是当年的“赊刀人”已经不知所踪,也没有去浙江奉化收账。

咸丰辛酉年的“预言”之所以成真,很有可能是“赊刀人”打了个信息差。光绪初年米价下跌,实际上就是缺米了,钱贬值了;原因是光绪初年,公元1875年,丁戊奇荒,粮食不够,据说受灾人数达到千万人。

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比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赊刀人”就做出了这样的预言:“羊过千,牛过万,玉米以一斤一块钱。”以当时的物价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白白将刀具赊了出去,“赊刀人”的行为是很“愚蠢”的。

反观现在,一只羊的价格的确是过千元,牛的价格更不用说,“某师傅一年只杀一头牛”,有很多的预言都已成真。而数十年过去了,那些赊刀人却不见了踪影,很多人都很疑惑,他们究竟是什么来头?

赊刀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从时间上来看,这群“赊刀人”是商人,发源于宋朝。宋朝虽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羸弱的王朝,偏安东南,算不得正统,但是文化和经济却是第一,凭借着这两点,不是正统也是正统,日本人就很推崇宋朝。

当时的商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区和居住区没有明显的界限,白天、晚上都可以做生意,这样的商业环境自然会催生出“赊刀人”这样聪明的商人。

赊刀人经常“走江湖”,见多识广,自然懂得“包装”自己,推销商品,弄出一套鬼谷子的说辞,是“营销大师”。从这些“赊刀人”的预言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从价格入手,对于市场规律和市场信息的捕捉是敏锐的。

流传百年的民间神秘组织—赊刀人,都有过哪些实现的预言?

那个时候的米价就是八十文,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从八十文降到十八文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所以每个人也都觉得不以为然,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时间一晃到了光绪初年,米价却真的跌到了十几文钱,可是射赊刀人也没有出现。

直到1878年的7月,奉化县又来了神秘的赊刀人,和当年的人一样,只卖刀不收钱,只是会记账,并且在走之前会留下一则预言,这个时候老百姓就纷纷地选择了相信他。有人将此事告到了官府,官府的人便要抓这群赊刀人,可是却一个人也没有抓到。这件事情,出自于1878年7月的《申报》。

赊刀人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宋朝,并且大多数的赊刀人都说自己师承鬼谷子。关于这群神秘的赊刀人,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我们也无法确定,但是现在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这群赊刀人其实就是一群头脑聪明的商贩而已,他们是以收刀的方式进行最原始的风险投资。由于以前信息不发达,村落也不会一直变动,而赊刀人会全国各地的游走,积累了许多经验,再凭着自己的分析,利用农村信息不流通的特点,留下所谓的预言。

而他们都自称师承鬼谷子,只是为了营造神秘色彩,再加上老百姓的相互之间相传,人们就只能记下那些已经应验的预言,所以才对赊刀人这个职业增加了信任感。每个人都会对未来发生的事充满期待,而总会有一些人会“预言”未来发生的事情,比如唐代的袁天罡就预言了唐朝后来两千年的历史,美洲也曾有玛雅人的预言,毕竟未知的世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预言其实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寄托。

赊刀人为何消失了?赊刀人的预言是什么?

赊刀人这个称呼,应该有很多人都是听说过的,这是一个很神秘的群体,他们走街串巷,身上带着各种刀,不管是剪刀还是菜刀都有,但是他们却和一般卖刀的人很不一样,他们的刀虽然卖,却不是随便谁都卖,也不是靠收钱来卖刀,而是“赊”。这样的人的确是非常奇怪的,更奇怪的是他们经常会有一些听起来很神秘的言论,像是一种预言。那么究竟赊刀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后来又是怎么消失的呢?赊刀人所说的预言又到底是什么呢?

1.赊刀人是什么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经常游走着一个个头戴斗笠的赊刀人。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只听见他们操一口南方口音,古铜色的脸庞充满自信,不苟言笑的表情更给他们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让人感到神秘的,是他们卖刀的方式。

他们在推销菜刀的时候,不像其它生意人一样,边走便吆喝,而是在村中的大队部或者学校门口停下脚步,时间也选择在人们上工前或者收工后。这些卖刀人开始并不着急推销自己的刀子;而是站在那里说段山东快板:闲言碎语不多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或者在一首接一首唱红歌。等人围拢过来了,就开始慢条斯理地推销菜刀和剪刀。

他们首先不遗余力地演示菜刀如何削铁如泥,剪刀如何得心应手;然后喋喋不休地细数着着菜刀和剪刀更多优点。不外乎刀子用的钢淬火时候如何讲究,锻造的时候如何用心,打磨的时候如何用技巧。只把那些憨厚淳朴的村里听得两眼发直,似乎卖刀人手里拿的不是菜刀,而是英雄手里的干将莫邪。

总而言之就是告诉人门,他手里的菜刀和剪刀跟店里卖的不一样,不一样的不仅是卖刀人手里的菜刀剪子,还有他们的销售方式。卖刀人言之凿凿地告诉村民,他们的刀子千锤百炼,可以百年不坏,永不生锈,永不卷刃。

2.赊刀人卖刀

通常最后会郑重告诉大家:“为了解除大家的后顾之忧,我这刀子不卖只赊,什么时候来收钱呢?第一,等什么时候,土地承包了。第二,等什么时候家家户户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了我再回来收钱。”

村民一听,全愣在那了。要知道那时候整天批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割资本主义尾巴,说白了就是批判土地承包的,刘少奇都批倒批臭了,土地还会再承包吗?还有,那时候农村人住的大都是低矮的房子,有的人住的还是茅草房,能住上大瓦房的人寥寥无几。电话更是像大熊猫一样稀罕。至于说家家都能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更是痴人说梦,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如此说来,这菜刀、剪刀不是白捡吗?想到这里,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村民就开门见山地问刀子多少钱一把。卖刀人说了,我这刀三十块钱一把。人群中有人喊“你宰人吧?太贵了。”卖刀人解释说,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也知道供销社的菜刀两块钱一把。可是那刀子能用多久大家也心里有数。何况我这是赊刀子。

这时候有人问了,你这刀子卖不卖呀?卖刀人说,原则上不卖只赊,真不想赊的话,一把刀子10块钱,等于白送了,够我吃饭、住店就成。不一会的工夫,卖刀人带来的刀子、剪子已经所剩无几。

尽管大家觉得赊刀子就像白捡,但还是有一半的人是回家拿钱买的。因为那时候整天讲阶级斗争,让大家提高警惕防止坏人,赊刀子一定要给人家留下自己的住址和姓名,这让好多人心里不踏实。

赊账虽然说等于白捡,但淳朴的村民觉得这样心里不踏实,所以好多人还是拿钱来买了。后来,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翻天覆地,农村不仅真的实行了土地承包,还实现了电灯、电话。这时候,村里人想起赊刀人的时候都赞叹不已,说他们是孔明下凡、料事如神。也有人说这些卖刀人是小平同志专门派来安慰大家的,给大家带来一线希望。

3.赊刀人的真实身份

不管怎么说,大家都有钱了,卖刀人真的来了,一把菜刀对腰包鼓起来的人三十块钱已经不算什么。

这样说来,这赊刀人真像个传说,神秘兮兮,好像他们真能预见未来。但仔细分析不难知道,其实那只是卖刀人的一种营销方式。

他们首先把赊刀子的价格故意定的非常高,然后故意把要账的条件设定的高不可攀。再抓住村民一部分人胆小怕事不敢不愿赊账的心理,把菜刀和剪子卖出去。

因为他们进货渠道直接,每把刀子进价也就5毛钱,供销社的菜刀价格是垄断价格,已经是暴利了。他们卖10块钱一把利润惊人。哪怕是赊出20把,现金卖出了10把,30把刀子的成本也就15元,而卖出十把收入85元,这样还是净赚了85元。

这种营销方法虽然经典,但还是有点缺德。在乡下卖小鸭子的的商贩也是这种模式的营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农村人买鸭子不是养大了杀吃的,而是要让鸭子产蛋卖钱的。所以大家都想买母鸭子,可是小鸭看不出公母,大家都担心买到公鸭子。毕竟大家喂鸭子的粮食有限,买到公鸭对农民来说就赔大了。

卖鸭子的看透了大家这个心理,就在卖鸭的方式上玩花招。他们往往说自己的鸭子全都是母鸭,没有一个公鸭。会用脑子的都能听出这分明是鬼话,鸭蛋怎么能区分公母呢?但买鸭子的说了,如果你们担心不是母鸭,我可以赊账,如果有一只公鸭,我分文不要。

结果大家在赊账的时候发现,赊账和现金买鸭子价格相差太大。给现钱的话,一只鸭子2块,赊账的话,要五块钱。好多人就在心里盘算,人家敢赊账就说明这里头没有公鸭,既然没有公鸭为什么要赊账呢,几个月后卖鸭人就会来收账,赊账的话,一只鸭子要多掏一倍多的价格。20只就多掏了60块钱,等于多掏两个月的工资呢,于是好多人选择了现金买鸭子。

结果呢,不用说你也猜到了,那里头一定有不少公鸭,“男女比例”都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那是自然规律;现金买鸭子的人掏了冤枉钱,买鸭子赊账的人倒是占了便宜。

总之,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真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农村路太滑,人心更复杂呀。

文章结尾纯属逗乐,不要上纲上线,对号入错。

灵异事件本月排行

灵异事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