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千年干尸,河南千年干尸事件

发布时间:2023-02-27 16:06:29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风水知识 >

马王堆女尸怎么回事

马王堆汉墓古尸是指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汉朝下葬墓地中发现的一具女尸。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贝城”。

马王堆汉墓古尸素有“东方睡美人”之称,她为世界医学提供无双范本, 文化贡献巨大,几辈子也研究不完。1972年长沙市东郊五里碑附近有一处土丘,相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

此处有两座面积相当、顶部呈圆状的土冢,传说是长沙王刘发安葬母亲唐氏(生母)和程氏二姬之处,故称“双女冢”。

扩展资料

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为研究汉初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出土是20世纪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尤其是1号墓内的千年女尸更受到国内外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创造了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的奇迹”。

这具女尸年约50岁,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开棺后发现女尸被浸泡在棺内约20厘米深的无色液体中(出土后不久渐变成棕黄色)。尸体保护如此新鲜与完整,难道是2000多年前就有了化学防腐药水?

经科学分析,棺内的水是通过土壤、白膏泥和木炭层而渗入墓室,经长期聚集而成的,其中虽带有少量的硫化汞的防腐物质,具有微弱的抑菌作用,但此绝非是保全尸体的根本原因。古尸被完好地保存乃是厚实的棺椁被严密封固,深埋地下的结果。

1号墓女尸经医学家临床检验: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软骨等细微结构保存完好,全身有柔软的弹性,皮肤细密而滑腻,部分关节可以转动,甚至手足上的纹路也清晰可见。

但病理解剖检查却发现,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右上肺有结核病灶,右前臂曾经骨折,在直肠和肝脏内有鞭虫卵、蛲虫卵和血吸虫卵,一只胆囊先天畸形。女尸的多种病变为研究古病理学、古代疾病史和中国医学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科学资料。

经医学鉴定,死者血型为A型,生前曾生育过,由此印证史书中记载的她有两个儿子的事实。那么她是怎样亡故的呢?

经分析,该女尸皮下脂肪丰满,皮肤没有褥疮,无高度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从病症推断与解剖发现,其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8颗半,死亡时间应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紊乱而猝然死亡。

1号墓主辛追,先是亡了权威显赫的丈夫利苍,后又死了带兵守戍任将军的儿子,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妇道人家亡故后为何获得如此殊荣的隆重厚葬?据史记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其疆域辽阔,为稳固天下分封了七个异姓王。

后来这些诸侯随着势力的发展而固隅一方,严重危及了中央集权统治,于是刘邦以种种借口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以自己的亲戚代之。然而,对长沙国的异姓王吴芮却迟迟未下手,原因是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今广州)。

为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刘邦既要笼络长沙国,又要防止长沙国叛乱,便施谋略派利苍到长沙国监督吴芮,利苍被封相且封侯,因利苍的封地在轪县(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轪侯。利苍死后他的儿子利豨继任爵位(3号墓墓主即利仓的兄弟),据此推断,辛追之墓应是孝子利扶所修。

史载:最后一代轪侯名为利扶,因其触犯汉朝法律,被剥夺了世袭的爵位,轪侯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王堆汉墓古尸

新疆吐鲁番为何会有世界上稀有的干尸?

说到古代的身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世界闻名的埃及木乃伊,它是经过人工防腐后形成的,但新疆的干尸仍然不一样。在考古学上,古代的身体可以分为干尸、冻尸、蜡尸、湿尸和晒黑的身体,而新疆出土的古代身体是在特殊条件下自然形成的,未经人工处理。新疆吐鲁番地区,周围群山环绕的盆地光线强烈,属于高温环境。一年内,新疆1/3的时间温度超过35℃,最高50℃。此外,该地区降水极少,成为自然干燥箱,是形成干尸的有利条件。这里出土的木乃伊大多保存完好,部分眼睫毛和黑白眼睛清晰可见。

阿斯塔纳古墓群,距吐鲁番约40公里,戈壁沙丘周围10公里处,有500多座古墓葬,密密麻麻地堆积在一起。这些墓葬中的大部分身体并没有腐烂,变成了非常罕见的干燥身体。20世纪初,中国局势不稳定,许多外国盗墓者纷纷将宝藏作为目标,这些墓穴被偷走和挖掘得非常严重。阿斯塔纳古墓中最著名的身体是唐代高昌王国最高军事统帅张雄的身体。

根据出土的墓志铭,张雄,原河南南阳人,因躲避战乱来到西部小国高长国,因英勇好战而成为高长国的著名将领。然而,他在50岁时死于疾病。1973年,当考古学家挖掘他的坟墓时,他的头被砍掉了,无论是敌人的复仇,还是盗墓者夺取他脖子上的宝藏,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据报道,张雄将军出土时身高约170厘米,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保存完好,只是被砍掉了头。经过考古学家对身体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张雄的死因。他的阴囊里有一段肠子,用现代医学术语称为间接腹股沟疝,通常称为疝。在今天的医疗条件下,这只是一种常见病,小手术是可以解决的。然而,在唐代,这种疾病足以致死,而穷人则因轻微疾病而死。

早期的文明有哪些?

1、两河流域文明

2、埃及尼罗河文明

3、印度河流域文明

4、长江文明

5、黄河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

原义“河间地区”,亦称“两河流域”。广义的指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巴比伦与亚述帝国。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等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的那个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称为"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4000年,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新巴比伦城墙。城墙以亮丽的蓝色为底色,由白;黄两色组成的狮子;公牛和龙的图案散布在城墙各处,由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排序着,昂首阔步,栩栩如生。被后世人称为“空中花园”。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整个野蛮的欧洲。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汉谟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刻在一块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终于在公元前538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便告结束。

埃及尼罗河文明:

。天文学和数学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需要掌握尼罗河水泛滥的确切日期,因而根据天象来确定季节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天文学知识因此而不断积累和丰富。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创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在地平线升起的那天(此时尼罗河开始泛滥 )定为一年之始,一年三季共12个月,每月30天,加上年终5天节日全年共365天。这个历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数,是今天世界通用公历的原始基础。由于尼罗河水每年泛滥之后须重新丈量和划定土地,年复一年的工作使古埃及人在几何学方面比当时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实践练习,积累了很多的数学知识。修建水利设施以及建筑神庙和金字塔,使这些数学知识得到应用,并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古埃及人用的是10进制记数法,能计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以及正圆柱体、平截头正方锥体的体积。他们所用的圆周率π=3.1605。在代数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知识后来成为古希腊人发展数学的基础。

2。解剖和医药学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能在另一世界继续生活,因而将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尸)。由此积累了很多人体生理和解剖知识,这些知识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医学的发展。古埃及医生能做外科手术,能治眼疾、牙痛、腹泻、肺病以及妇科的许多疾病。他们用各种植物、动物和矿物配制药物。古埃及的医药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些知识后来通过古希腊人对西方的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手工业技术

埃及的手工业也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造出了长达47米的船。公元前1600年发明了制造玻璃的技术,陶器、亚麻织物、皮革、纸草(用于书写)以及珠宝等制造工艺技术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公元前1500年建前后古埃及人学会了青铜冶炼技术,但铜矿资源不丰富。铁器的使用较晚,到公元前7世纪才普遍代替铜器。

4。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总的技术水平,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埃及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就是用石头建造至今犹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庙。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基。现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为修建于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为边长山米的正方形,全培用琢磨过的巨大石块筑成,每块平均重2.5吨,共用巨石约230万块。石块间未用灰泥粘接,砌缝严密。古埃及人的神庙建筑也非常惊人,如现存尼罗河畔卡尔纳克的一座建于公元前14世纪的神庙,它的主殿占地约5000平方米,矗立着134根巨大的圆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径为3.6米,高约21米,可见其何等壮观。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铜器的条件下,古埃及人竟然修建起了金字塔和神庙这样宏伟的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的奇迹。

5。象形文字

6。纸草文献

埃及的象形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有了文字之后,埃及人又学会用芦杆蘸了调和着胶汁的烟墨,在一种“纸草”上书写文字,于是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纸草文献。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向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国的入侵。波斯人统治印度河流域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旃陀罗笈多领导了反马其顿起义,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国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

长江文明:

长江文明,是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与黄河文明并列为中国文明的两大源泉。长江文明区域之广,文化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长江文明,特别是长江文明中的“稻作文明”,给东亚及世界以很大影响。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等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成为中华文明。

由于秦的统一中国,长江文明进一步和中国别的区域的文明相融合。中国各大区域文明相互融合逐渐产生了中华文明。

黄河文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150万年前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西候度猿人;10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现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出现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我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

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与上述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内的河洛地区(以河南洛阳-登封一线为核心)文化是黄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区大体包括黄河与洛河交汇的内夹角洲、外夹角洲以及黄河北岸的晋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关中,向东可以达到豫东。在河洛文化圈内,不仅有丰富的五帝传说和遗迹,而且还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国都。考古发现了属于王朝性质的都邑有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王城岗 (原八方遗址)古城、郑州新密新寨古城、洛阳市偃师二里头城址、郑州商城、洛阳市偃师尸乡沟商城、安阳殷墟和安阳洹北商城以及在陕西和洛阳发现的西周、东周都城遗迹,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区。因此,河洛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性文化,而且是延续约两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黄河文明最核心的载体。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了父传子家天下的政权体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家机构,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出现了比较规范的文字,科学技术、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飞速发展,划时代的青铜文化闻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围出现了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等,通过交流、吸纳、融合,给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历史的舞台上显得更加活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哲理丰富的《易经》等许多不朽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学派也如雨后春笋在河洛地区一齐涌向社会,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河洛文化为黄河文明充实了内容,输入了新鲜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亚洲的东方,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望尘莫及,即使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黄河文明的兴盛期,是进入封建帝国文明的历史阶段,自秦汉开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来,河洛地区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大踏步前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推广。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在历代王朝都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汉学是汉代学者创立的一个重要学派,源远流长,影响很大,他们对经学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学者奉为经典。宋代的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国最早的最高学府太学,设在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人以上,历经曹魏、西晋,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天象历法、农学、地学、医学、水利、机械、建筑、冶炼、陶瓷、酿造、纺织、造纸、活字印刷等科学技术,都创造了历史奇迹;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艺术的高峰;留传后世的各类史书浩如烟海,记载了古往今来王朝兴替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始于西安,东汉至隋唐时始于洛阳,西安、洛阳在当时是对外文化交流、商业贸易的国际大都市,由此,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这就充分说明黄河文明的确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高度兴盛的黄河文明,其核心的确是在河洛文化范围内。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市),颛顼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舜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今河南省新郑市)、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斟鄩(今河南省偃师市,即二里头),、老丘(今河南省开封市),商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隞(今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周都丰镐(今陕西省西安市)、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出自洛阳、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即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参考资料:

尸骨多少年腐烂?

人死不能复生,一般死亡24小时左右就会出现尸斑,身体变得完全僵硬,48小时左右尸体会重新软化,这个时候尸体内部已经开始有大量细菌病毒繁殖,七十二小时左右的时间会出现腐烂发臭的情况,天气温度也是影响的主要原因,夏天会快一些冬天会慢一些。

尸体完全腐烂如果在暴露在自然环境当中,而且是夏天的情况,那一般完全腐烂变成白骨大约在二十天到一个月,如果说是冬天气候寒冷,那尸体完全腐烂的时间会在好几个月,如果说零度以下的气温下,那尸体腐烂的时间会更久,这个要看温度环境因素的影响。

埋在土里面,比如说没有经过火化的土葬,尸体完全腐烂变成白骨,正常情况下一般在三个月到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化为白骨,如果防腐处理得好,那保持数年的也是正常的,甚至保持几十年几百年到几千年的都是有可能的,这种影响的因素太多,所以并没有太一致明确的说法。

白骨化成泥土回归大自然,需要多久时间,这种也是不一定,会受到环境气候以及土壤方面的各种影响,正常情况暴露在空气中比较炎热的地方,那白骨化成泥土一般五年以内就会消失,在棺材里面埋在地下,正常来说一般在二十年左右,甚至有的更长一些,这也成为了民间捡骨二次移葬的证明。

不少民间都有二次移葬的传统,这种形式一般都是在埋入地下五年以上的时间,因为五年以上骨骼才会完全显现,有的地方埋了好几年,但是挖出来移葬,打开棺材的时候尸体还没有腐烂,而只是脱水变成僵硬的干尸状态,这种不知道是风水好还是说防腐做得好,有的根本没有做任何防腐,但是尸体好几年都不腐烂,让人想不通。

其实让人不明白的是,尸体埋到土里面,尸体腐烂好还是保持不腐烂好,有的人死后并没有腐烂,几年后挖开尸体保持完整,这种现象是好是坏都不好说,当然对于自然来说,尸体完全腐化变成泥土最好,现在实行火化了以后,尸骨无存的结果,古人说的死后化为黄土,其实就是说了古人其实很明白自然循环的道理。

当然有一些有可能特殊原因形成骨骼化石,这种其实几率非常的小,遗骸经过自然的洗礼绝大多数都会在短时间内完全消失,只有少部分能遗留下来,遗骸回归大自然其实这种是正常的,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自然的力量自己分解,那正常情况下遗骸完全消失五到十年左右骨头都化为泥土,甚至有可能更长也有可能更短。

尸体腐烂三五年基本上变成腐蚀土,骨头地下掩埋达上万年,一九七二年河南省镤阳市修水厍挖掘一人骨蝼经中国 社会 科学院检测七千年,为什么惊动中国社科院,因为亥骨蝼周边用贝壳摆北斗七星,证明此人在世期间是天文研究者!

第一眼看到你这个问题,对于胆小的人来说挺让人觉得惊悚和诧异的!清明节马上就到了,就来和你聊一下广西这边某些农村地方一些关于尸骨处理的传统习俗吧。

这个真不好说,这得看尸骨埋放所处的环境!一般来说,土葬的遗体肉身三到五年就会慢慢腐烂,经过细菌等微生物的吞噬消化慢慢消失,最后只剩下一堆白骨遗骸!

大家都知道,人的骨头很多都是钙和碳物质组成的,这两种物质都是不容易在常温条件下分解和融化的。所以,你所说的尸骨腐烂,应该只是指肉体的腐烂吧!

从世界各国的考古发掘来看,甚至有千年不腐的木乃伊存在,或者千年以前的各种尸骨遗骸出土。这都是跟埋葬的条件有关。简单点说,理论上只要做到遗体与氧隔绝,并且温度不超过一定范围,遗体就能完好的保存。

在广西某些农村的地方,人去世后基本都还是保留着土葬的风俗。但是,并不是土葬后就一直不管了。而是在土葬三到五年后,将棺材打开重新把尸骨收拾整理一遍再另找风水好的地方重新安葬!

人去世后土葬那几年,一般叫做“沤臭”,三五年后重新整理尸骨叫“翻身”或者“执骨”,一般都是在清明节这一天进行。“执骨”的工作一般都是一些专业的老师傅负责,因为“执骨”过程还需要对尸骨进行“清洗”和摆放,而骨头的摆放很讲究次序,不能放错,否则认为不吉利。尸骨一般都是放进“金斗”里。

重新安葬必须选定吉时吉日,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葬”,之前的叫“沤臭”!

逝者为大!清明节快到了,拜祭已故先人,这是我们生者对先辈们的一种缅怀!

人死了,如果土葬的话,肉身的话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回全部腐烂掉,如果是尸骨的话要经历一百多年,甚至几百年,防腐措施做得好的话,一两年也不会腐烂,主要看埋葬条件。

尸骨多少年腐烂?

骨骼不会腐败。但是骨骼的有机物流失,加上环境的轻微的酸碱变化等等,

会导致骨骼明显脆化,而婴儿这种极端的情况,骨骼硬度低,有机物多。

很可能不到一年就完全脆化和泥土没啥区别了。

尤其是潮湿环境,骨骼在的脆化会相对很快。

在自然环境中,动物死后1年内,骨架必然散开,这是由于骨骼关节处的韧带完全消失的结果。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如林中湿地,沼泽地等,在无脊椎动物和细菌参与下,动物尸体腐败分解的过程会加速。动物尸体,最快在20天左右,就会出现皮肉腐烂,骨骼外露。在丛林环境中,动物尸体的腐败分解过程缓慢得多。动物死后,尸体被食肉或食腐动物咬食后,尸体的腐败过程会加速。影响尸体自然腐败过程最强烈的因素有环境温度、昆虫对尸体的作用、尸体的埋葬条件及深度。影响尸体自然腐败过程较强烈的因素有:食肉类及啮齿类动物对尸体的作用,尸体的损伤情况,例如尸体上是否有贯通伤及碾压伤、以及尸体所处的环境的干湿度。影响尸体自然腐败过程中等强烈的因素有尸体所处的环境是否有降雨,尸体本身的体质状况,即死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及尸体是否作了防腐处理等。影响尸体自然腐败过程较弱的因素是尸体的衣着情况。

尸体的话埋在底下大概一年半载或者两三年就会腐烂,尸骨正常情况下应该几十年没问题吧!

记得2013年的时候,老家迁坟的时候,还是我亲手给太姥姥捡的尸骨,当时她老人家已经长眠在那里三十多年了,我清楚的记得太姥姥是上世纪八年年代过世的。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我们在挖开太姥姥坟墓的时候,棺材已经荡然无存几乎看不到,但是尸体依然还在,虽然大部分腐烂的已经发“酥”了,但是还依稀可辨,在家里老人的嘱咐下,我带上手套,小心翼翼的捡拾太姥姥的遗骸,心里酸酸的,悲痛之情难以言表,脑海里浮现出太姥姥生前的样子……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

我们大概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倒腾,太姥姥终于有了“新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而且还是亲手捡尸骨,给太姥姥迁坟。通过这一次,我也证明了一般情况下,埋在地下正常的尸骨可以保存几十年是没问题的,当然了也行时间还会更长,但我亲眼见证的三四十年是真实存在的,当然不是死人身上所以的尸骨都完好无损,起码有一些不会腐烂。

这个问题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因为不同的土壤、不同的环境,甚至不同的气候,尸骨在这些不同的区域都会形成不一样的变化。在有的区域,也许在极短的时间内,一具遗体就会迅速的变为白骨化,但是在有的区域,一具遗体经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变化,也很有可能不会完全的腐烂掉。

例如2004年,俄罗斯挖土党在圣彼得堡的一片沼泽地探寻二战遗物的时候,意外的在沼泽地的深处挖到了一架前苏联空军的飞机残骸。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飞机的座舱里,挖土党找到了飞行员的完整遗体,通过这具遗体身上的证件,挖土党确认这就是二战结束后,前苏联一直苦寻的战斗英雄鲍里斯中士的遗体。

二战期间,在圣彼得堡上空,鲍里斯中士驾驶战斗机与德国空军进行空战时被击落,但战后一直没有找到这架飞机的残骸和鲍里斯的遗体或本人,也造成了这位战斗英雄一直按失踪处理。而2004年这次意外的挖掘,也让这位失踪了长达60多年的战斗英雄重建了天日!

但更让人惊奇的是,在遗体被挖掘的时候,挖掘人员惊讶的发现,鲍里斯中士的遗体几乎没有腐化,如果不仔细的观察,有些人甚至会以为鲍里斯才刚刚去世。

随后经过技术推断,调查人员怀疑飞机坠落到沼泽地之后,很快就被淹没到泥泞之中。依靠潮湿的环境,和被封存到泥泞之下所隔绝了空气,这些特殊的环境和因素才让鲍里斯的遗体尽可能的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被淹没到沼泽地的遗体都会得到同样的待遇,毕竟不同的沼泽地的环境不同,温度、湿度以及埋藏的深度等都各有不同,这些都会造成遗体在不同的沼泽地之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而在我们的 历史 上,也有一位 历史 名人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不过他碰到了反方向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昏君隋炀帝。

2013年,在江苏的某处正在施工的工地上,工人意外的挖掘到了一个古墓,随即引来的当地考古人员的挖掘,而这次挖掘则有了惊人的发现,被挖到的这处墓地,竟然是隋炀帝杨广的安葬之处!

众所周知,在公元616年,在隋末农民战争已经让隋朝濒临崩溃的背景下,正在江苏江都的隋炀帝被隋朝大臣宇文化及杀害,这位隋朝最争议的皇帝也就此消失在了 历史 的记载中。但杨广被杀后,他的遗体是否得到了安葬?以及他的坟墓可能在哪里?这些在随后上千年的 历史 中都成为了未解之谜!

而这次挖掘,考古人员则找到了答案,在杨广被杀之后,他得到了安葬。当然,他不可能享受奢侈的安葬。在坟墓现场,除了有简单文字记录的墓碑之外,考古人员并没有找到太多的陪葬品,显然,杨广是匆匆下葬。但对于这个在最后时刻已经众叛亲离的皇帝来说,能够找到一处墓地来安葬自己,这恐怕已经是最奢侈的结局了!

但略显悲催的是,由于坟墓过于简陋,再加上地震水灾一类的灾害,这处坟墓早已与土壤混为一体。考古人员在找到隋炀帝残破不堪的棺木之后,众人惊讶的发现,这处棺木在清理完毕之后,里面竟然只有两颗牙齿。

也就是说,在上千年的腐化之下,隋炀帝的遗骨早就已经与土壤融合在一起,进而不知去向。

这位一代帝王,最终也只剩下了两颗牙齿!

所以尸体在多少年之后才能完全腐烂?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话题!甚至这个问题已经作为重要的科研课题,至今都在各国技术人员的调查和摸索当中。

土葬的话,几个月不会腐烂,有的一两年,农村家里死人,一般棺材停放在家中,七到九天,我们那边现在也是一般停放七天,九天也有,为什么停放七到九天,因为有的人三天就活过来了,人们害怕下葬后活过来,就多在家里放几天,所以说土葬的话一二年没事。

尸骨多少年腐烂?

尸体会腐烂。

但是骨头应该不会腐烂的。

骨头本身没有什么可被分解的。

身上的肉腐烂干净了以后,就剩骨头了。

所以就算微生物很多,也很难腐烂。

但是随着这些无机物的流失,还有环境的变化。

骨头会变的很脆。

随着时间的继续变化,骨头会脆弱到一碰就碎的地步了。

如果环境变化很大的话,那么这个时间会大大的缩短。

短则1年,长则3-5年。

人类也是自然中的一份子。

活着的时候,从大自然中拿到自己需要的物资。

死了以后,也会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给土地和植物来输送营养。

依次循环。生生不息。

尘归尘,土归土。

不过现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火葬

基本上也没有去直接土葬的了。

不知道这算不算打乱了自然界的平衡呢?

最后说这个真事吧。

07-08年的时候,凌晨3-4点去给太爷迁坟。

老的坟地在一个荒山上。

我们一行4人去迁坟。

当时天是漆黑的啊,真挺吓人的。

迁坟说是要天亮以前把东西给拿走。

于是我们到了地方,就开干。

等挖出来以后,发现骨灰盒都腐烂了,估计也是时间很久了。

看见里面的骨灰都成粉末了。(据亲戚说,以前烧完都是成块的)

真的是感叹,时间的力量呀。

最后我们赶紧收拾完毕,赶紧给送新墓地去了。

太爷这个坟应该已经埋了10多年了。

所以,这么来看,骨头无机物彻底流失,成粉。得5-10年的时间。

借楼下一张图用用。

看情况,普通人可能不久就腐烂了。

但是我见到过一些强者,死后白骨依旧冒出白光,接近玉化。

考古发掘后, 被发掘的古尸是怎么安置的呢?

考古发掘古墓葬时,其实很多时候是找不到尸骨遗存的,因为古墓葬距今时间太久,加上地下的埋葬环境不佳,尸骨往往腐朽无存或者只剩下一点点骨头渣子。

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规定,人类遗骸、动物骨骼一般应全部采集。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限于客观条件,往往又无法完全按照这个规定来操作。

那么当考古工作者发现尸骨的时候会怎么样具体处理呢?应该分情况讨论之。

1.干尸

在西北干旱地区,尤其是沙漠地带,往往会发现古代的干尸。比如在新疆罗布泊发现的著名的“小河公主”,就是一具距今约4000年之久的女性干尸。由于位处大漠深处,环境干燥,她的尸体保存得很好,连眼睫毛都没有脱落,让人不难想象到她当年的美丽,而且能够明显看出,她不是典型的亚洲人种,而是具有欧罗巴人特征。

对于这样的古代干尸遗存,要整体带回文物库房,有时候连同棺木一起打包提取,以待下一步的研究或者展示。

2.湿尸

湿尸主要见于南方饱水地区,也就是地下水位很高的地方,墓室完全进水之后,氧气被隔绝掉,有利于有机质遗物的保存。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这种情况,有些距今时代略仅的明清墓,由于棺材密封好、板材坚固,也能够把尸体较好地保存至今。

世事如何处置也存在差别。

对于距今时代较远的,会类似于处理干尸那样,整体带回实验室研究,有的还会进行展示,如马王堆汉墓的辛追老太太。

而对于那些距今时代较近的明清湿尸,有时候会选择找地方重新安葬。

这里顺便一提,当前基层考古发掘主要为配合基建的非主动发掘,考古工作者自己并不能选择挖哪里、不挖哪里。虽然大家都不想挖墓打扰古人,但是一旦建筑工地挖开了明清墓,遇到湿尸,考古队员就必须去发掘清理。那个味道,简直酸爽……

3.骨骼

古墓葬中最常见的人体遗存其实是骨骼,有的保存比较好,呈完整的骨架状,有的则只有部分保存下来,甚至只有几块碎骨而已。

前面说了,根据工作规程,这些骨骼也是要提取带回的。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有时候基建工程时间紧迫,而墓葬数量又很大,就难以完全落实,只能选取其中部分保存较好的作为标本,其他的另找地方埋葬。

当然,遇到特别重要的墓葬,哪怕只有几块碎骨,也要作为标本。

比如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墓主人有可能是曹操,墓葬由于被多次盗扰,遗骨保存很差,其中可能是曹操本人的男性墓主人的头骨都已经不完整。但是这些碎骨也被考古工作者小心提取,妥善保管起来。

总的来说,古人遗骸的处理是一个涉及到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乃至伦理学的复杂问题。很多不了解考古工作的人,往往简单地将考古看作“挖墓”、“打扰古人”,有的还恶言相加,恨不得考古工作者各个“不得好报”。

实际上呢,考古工作者一边被误解被喷,一边还是得做该做的事儿,跟挖掘机、盗墓贼争分夺秒抢时间,抢在那些古墓葬古遗址被彻底毁灭之前,将这些文化遗产抢救出来。

新疆的“楼兰美女”真的美吗?

楼兰,在世界上如同谜一般的存在。提起楼兰,很多人第一想到的便是“楼兰美女”。据相关资料记载,新疆考古队曾在罗布泊北端、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出口处发现了一处早期楼兰人的墓葬,并发掘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距今已有3800年左右的古楼兰人干尸,就是家喻户晓的“楼兰美女”,这具古尸是迄今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干尸。

出土后的楼兰美女干尸外形保存完好,头发细密、呈棕黄色,脸面削瘦,高鼻梁、眼睛深凹、眼睫毛清晰可见,皮肤呈古铜色,毛发、皮肤、指甲完好如初。她的出土曾一度引起了诸多考古学家、学者们的兴趣。

我个人认为,“楼兰美女”是真的美,而且很符合现在大众审美标准,也是当下不少女孩所痴迷的——瓜子脸、高鼻梁、眼睛大而深邃,略带些许异域风情。

资料显示,古楼兰一年四季都是风,阳光辐射强烈。那么,楼兰姑娘是如何保养的呢?原来,曾在楼兰古城东南意外发现了两处类似现代的酒窑池,说明当时已有了酿造葡萄酒的雏形。据史料记载,楼兰的姑娘皮肤之所以好,是与常饮葡萄酒有着很大的关系。

后经科学鉴定:葡萄酒中所含的糖、蛋白质、有机酸、微量元素、无机盐、果酸以及各种醇美维生素等天然成分能减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含量,从而预防和改善动脉硬化。而酒中含有的尼克酸也能保护皮肤和神经的 健康 ,不仅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还可以治疗贫血,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新疆的“楼兰美女”目前躺在 新疆博物馆 里(乌鲁木齐西北路)。我的大学就在隔壁,所以去看过好几次,跟大家细细说说。

“楼兰美女”可是镇馆之宝

新疆博物馆最出名的就是躺在二楼的“楼兰美女”!先放一张图。

这是沙漠中挖出的一具真正的干尸(据说已有4000年 历史 ),我亲眼看过3次,真的是“栩栩如生”,不管是身上的粗制衣服,还是一些毛发,甚至是睫毛、指甲都看的到,总之很精致。而且,每次去都能碰到许多老外,俄罗斯的、日本的,虽然听不懂他们叽里咕噜说什么,但依然能感觉到他们对西域文化的赞叹!

楼兰美女美不美?当然美了!

“楼兰美女”的身高大概在1.5米,属于小巧型的,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放到现代绝对是美女 ,不信大家看看用科学技术还原的容貌图。

另外,如果你是“胡八一、雪梨杨”的粉丝,一定要来新疆博物馆转转!这里可以看到神秘的西域文化!精绝文化!

多年前看过楼兰美女的图片。高鼻深眼,下巴尖翘,典型的白种人特征。神态安详,并因干燥的气候保存十分完好,看起来是很美丽的。

这具距今有3800年 历史 的古尸被发现时,体肤指甲完好,有着瘦削的脸庞,尖尖的鼻子,褐色的披肩长发,裹着毛织的毯子,还穿有翻毛靴子,头戴毡帽,并插有雁翎。服饰风格也十分简洁硬朗。

楼兰本身就是一个迷一样的存在,这具没有什么记载的且又早于楼兰1800多年的美女古尸,显得更加美丽又神秘了。后经颅像复原技术还原后,此女子瓜子脸,小尖鼻子,鼻梁高挺,杏核眼,柳叶弯眉,微翘的嘴角,表情更加深邃迷人。

当然是真的。这是我现拍的。自己看

楼兰地处我国西部,邻近罗布泊,是沙海与水域相连的秘境。同时,楼兰地处中亚腹地,是历上著名的西域古国,是很多人心目中连接中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中最美的一站。

楼兰美女有多美,我们都没见过,但都想过,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楼兰美女美呢?我想,来源于以下认知。

第一,文艺作品,包括诗歌、影视,如“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西域古国众多,为何偏是楼兰,除了楼兰本身名气较大外,也沾了名字好听的光,美国、米国,自然不一样,楼兰的名字好听,而且像一位姑娘。

第二,应该确实好看,楼兰人应为白人,应该皮肤白晰、高鼻深目,形象艳丽,充满异域风情。

第三,小河公主的影响,小河公主是古楼兰出土的,虽然她并不一定是楼兰人,但也强化了人们对楼兰地区女性的认识。

想有那么一天,天高云淡,湖水蔚蓝,胡杨金黄,沙河无边,一个美丽的楼兰姑娘,明眸妍人,曼舞翩翩……

楼兰美女美不美 ?看见(乌克兰或者新疆)长长的腿 、大眼睛高鼻梁,皮肤特别好看 。 穿什么衣服量身打造,丰满 .臀部往上翘 ,生了小孩就会胖,青春就这样没了。

南方小女孩大多数 1m5左右 小巧玲珑天真活泼 ,撒娇特别可爱 ,动不动东边晴西边雨 转身笑嘻嘻 、生了孩子少妇身材好有韵味、比初恋还喜欢打扮,回眸一笑、隐藏着多少勾魂的曲调,好风翘。

新疆博物馆最出名的就是躺在二楼的“楼兰美女”了!可以说是世界级的珍宝

这是沙漠中挖出的一具真正的干尸,据说已有4000年 历史 。

我亲眼看过3次,真的是“栩栩如生”,不管是身上的粗制衣服,还是一些毛发,甚至是睫毛、指甲都看的到,总之很精致,与活人一模一样。

每次去博物馆都能碰到许多老外,俄罗斯的、日本的,虽然听不懂他们叽里咕噜说什么,但依然能感觉到他们对西域文化的赞叹!

楼兰美女美不美?当然美了!

“楼兰美女”的身高大概在1.5米,属于小巧型的,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放到现代绝对是美女,不信大家看看用科学技术还原的容貌图。

另外,如果你是“胡八一、雪梨杨”的粉丝,一定要来新疆博物馆转转!这里可以看到神秘的西域文化!精绝文化!

房车旅行五年走遍中国,寻找全国各地农产品,海波在路上999天……2018年3月在苏州出发,以走过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新疆,青海省,甘肃省,宁夏,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四川省、西藏、云南、两辆房车加起来接近十万公里。有梦想旅行的人不要等立刻出发,去证明这世界你真滴来过……

新疆的楼兰美女真的美吗?

新疆是一个很美丽的地方,走遍新疆就像走半个地球,北疆有欧洲的自然景观,中间有常年积雪的天天山脉,南疆有一望无际的沙漠,高度到云彩的昆仑山………走了全国各地自然知道一个道理,山美水美人更美。南疆喀什古代称(西域)女孩 漂亮。靠近天山山脉的库尔勒烤馕好吃,小伙真是帅哥一枚,美女更漂亮啊………这两个地方都是距离楼兰古城很近,也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可以推断古代楼兰美女确实美

千年古尸“楼兰美女”复原照,美得让人窒息,真想穿越时空一睹楼兰美女的芳容!

关于楼兰古国,古往今来有着无数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这个有着悠久 历史 的国家让许多人心生好奇,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公元前2世纪之前,楼兰就是西域的“城廓之国”。楼兰古国位于新疆罗布泊西部,占地面积大约12万平方公里,属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可以发现,楼兰处于通往西域三十六国的要冲,曾经商旅云集,热闹非凡,还有着整齐的街道,雄壮的佛寺、宝塔。楼兰古国在公元前176年建国,公元63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了。

楼兰出美女,每一个都出落得如天仙般,引得当时西域王公贵族纷纷想娶其为妻,这一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楼兰女干尸上得到了印证。

1980年,考古专家在罗布泊北铁板河挖掘出一具女干尸。当专家打开墓室的一瞬间,简直有些不可思议,几千年过去了,尸体依然能保存这么完整。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宛若睡着的样子,黄棕色的头发,卷压在尖顶毡帽中,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

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发现,她距今已有约3800年的 历史 了,去世时才45岁左右,身高1.55米,而且是在神秘的楼兰古城附近被发现的,所以被世人称为“ 楼兰美女”。

精致的五官,棕色的头发,深邃的眼神充满着忧郁,连网友看了都连连称赞,如此惊艳楼兰美女太让人心动了,恨不得想穿越时空去亲眼看一看楼兰古国的繁华,睹一睹楼兰美女的芳容。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960万平方公里,有一年四季都是春天的海南,有一年四季的都是冬天的珠穆朗玛,有着豪爽的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也有着温婉的南方姑娘,拥有一副我见犹怜的面貌,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国家,传说女子长的是异常的美女,那个地方就是楼兰,楼兰美女在 历史 上更是有名,一直到今天,对于楼兰古国的记载都很少,我不免的猜想,楼兰为何会消失,楼兰美女到底有多好看,今天我带着这些疑问和大家一起 探索 楼兰古国的秘密,咱们一起往下看!

一、楼兰人的起源

楼兰人拥有异域风情,楼兰美女更是从古至今就存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楼兰人不是汉族,对于楼兰人到底是什么民族,考古学家有着各种说法,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海村说:"楼兰人使用中亚佉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作'吐火罗语'。""楼兰人类学研究的结论和楼兰语言学研究结果再一次提醒我们,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此书的观点认为,楼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而考古学家在楼兰古国的遗址上面挖掘出来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楼兰女尸。那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育,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这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的结果完全吻合。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这一问题并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

二、楼兰古国

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是《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我们知道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家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三、楼兰消失的影响

楼兰作为丝绸之路上一个璀璨的瑰宝,对于楼兰消失有着无数种猜想,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因为罗布泊的消失,依附罗布泊生存的楼兰人自然也逃脱不了灭绝的命运。楼兰和罗布泊的消失和人类过度开采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因为战争,因为人心的贪婪,开采过度,一个美丽的古国和一条美丽的湖泊就这样消失,人和自然到底有何相处,我想这是除了惋惜古国和湖泊消失之外,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楼兰到底因为什么原因消失,只留下遗址,无数的考古学家正努力的去专研,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终会明白。对于美丽无比的罗布泊和楼兰古国的消失大家有何感想?人与自然又该如何平等的去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风水知识本月排行

风水知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