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塑化成功应用于遗体保存,生物塑化成功应用于遗体保存多久

发布时间:2023-02-27 09:22:51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灵异事件 >

大连尸体工厂:用死囚遗体做人体标本

美国一家展览公司网站上的“免责声明”,在出现整整四年后忽然以爆炸性新闻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上,人体标本展览的尸体可能来自中国监狱死刑犯的说法引爆了许多网友的怒火。大连尸体工厂,揭秘大连尸体工厂用死囚遗体做人体标本引民愤。

大连尸体工厂

生物塑化领域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工厂都位于大连,德国“死亡博士”哈根斯和大连医大教授、大连鸿峰总经理隋鸿锦先后卷入其中,而世界上最大的展览公司之一也牵扯在内。

一则4年前就发出的“免责声明”是如何引爆中国互联网的?谁发出的声明?谁应对此负责?声明的内容是真的吗?哈根斯方面和隋鸿锦分别接受了南都独家专访,都否认曾使用死刑犯尸体,而“免责声明”背后是两人之间20年的恩怨。不为人知的是,曾为全球最大的“尸体工厂”已经面临拆迁,哈根斯已在去年退出中国。

8月18日,大连市高新园区七贤岭产业化基地高能街27号,两栋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厂房,被疯长的杂草包围。原主人已经离去,到处都一片狼藉,大门上贴着“2012年2月29日封”的封条。不久后这两栋房子就将被拆迁,不留一丝痕迹。而在几年前,这里还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尸体工厂”———冯·哈根斯生物塑化(大连)有限公司。尸体被运到这里,经过一系列的“塑化”处理,成为可以长久保存的人体标本,在20多个国家展出,近2000万人参观。

几天前,这个曾经辉煌而今悄然废弃的工厂,忽然又在中国的微博上火了起来。

“哈根斯免责声明:本次展览的全身尸体以及人体各部位、器官、胎儿和胚胎来自于中国公民的尸体。这些中国公民的遗骸来自于中国警方,中国警方可能是从中国监狱获得,无法独立核实他们是否属于被关押在中国监狱中被处死的人……”

这是一条8月中旬以来在微博等网络空间广泛流传的信息,有的单条微博就获得了数千次的转发和评论。

今年67岁的哈根斯是德国人,1977年发明了生物塑化技术,通过一系列处理将人类或其他动物尸体中的液体和脂肪用硅胶等置换,塑化后成为“尸表其外,硅胶其中”的标本,不再腐化,近乎没有异味,肌肉甚至内脏直接裸露,看起来依然保持着身体和器官的结构和外形,可以长期保存和展示。他首创的“人体世界”展览多年来吸引了超过了2000万参观者,也招致了诸多批评。在德国,他被称为“死亡博士”。在中国,2003年《瞭望东方周刊》深度报道了他在中国大连建立的“全球最大尸体工厂”,每年进口100多具尸体,制作至少40具完整的人体塑化标本,一直未在中国举办展览、甚至工厂门口连块牌子都不肯挂的哈根斯也由此在中国声名大噪,备受争议。

当时,《瞭望东方周刊》的记者走进了哈根斯的工厂,参观了固定、解剖、锯切、脱水、脱脂、定型硬化等六个车间的工作,看着尸体的皮肤被剥去,去除脂肪,暴露出肌肉。2012年8月15日,这位唯一进过哈根斯工厂的中国记者在电话里告诉南都记者,当年获得的光盘等资料都已丢弃,那是一段让人难受恶心的经历。

尸体塑化处理如何进行的?有何好处?

记者探秘“尸体加工厂”

位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冯·哈根斯生物塑化(大连)有限公司,一个专门从事尸体加工的公司,它的存在引起了这份杂志的质疑。加工尸体,一个有悖于传统伦理的行业,另类地存在于大连这个颇具知名度的城市,它到底能给这个城市带来什么?

为此,本报记者前往大连采访了“哈根斯”。

目击尸体加工

“生命终结,但尸体却可永久保留。”听上去,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今天,在世界上,在中国,在大连,这却变成了现实。这项技术,就是高新技术———“生物塑化”技术。

冯·哈根斯生物塑化(大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冯·哈根斯公司)是一个专门从事生物塑化工作的公司,他们把尸体解剖、脱水、定型之后制成人体标本,进行永久性保存。想像中,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令人陌生而畏惧!

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冯·哈根斯公司。该公司依山傍海,位于产业园的西北侧。7层的办公楼从远处看上去,特别雄伟壮观。与其相隔10余米的2层楼房就是人体制作车间。

储藏

在该公司行政部芦淑华部长等人的陪同下,记者首先来到了标本储藏车间。一个个2米多长、1米多宽、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箱子,摆满了整个屋子。这里没有嘈杂声,没有凌乱的东西,室内温度适宜,通风效果也不错,一切显得十分整洁。

因为是第一次,记者未进尸体加工厂之前,就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如今,装着一具具尸体的金属箱就在眼前,反倒有些坦然和镇定。

“能否打开,看一看?”记者问道。

这时,两名身穿塑胶工作服的男子走过来,把金属盖打开。呈现在眼前的是,箱子内盛满了灰黑色的液体。里面飘浮着3块用白布包裹的东西。

“这就是尸体!”一位工作人员说。

白色的包裹看不出人形。工作人员说,这些是原始的标本,首先要经过浓度为20%的福尔马林灌注,然后在福尔马林的真空包装里放置至少4个月的时间,之后才可以解剖或运输。福尔马林在此起到的作用是固定、杀菌。

“这里的尸体都是德国志愿者捐赠、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辽宁检验检疫局的严格检查后从国外进口的!”一位陪同人员强调说。

解剖

走出地下室,记者又来到了解剖室。这是一个朝南的房间,室内明亮,工作台上面,整齐摆放着尸体,尸体上盖着白布。

再看,眼前的一幕,就有些吓人了:15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20个解剖台一字排开。从男到女,从幼到老的遗体,正在被一群年轻人解剖和肢解。

每个解剖台旁边有三四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娴熟地使用解剖镊和解剖钳等工具,在解剖过程中,每个人都表情严肃,没有语言,只有动作。“镊子……钳子……托盘……”他们在重复着这一系列的动作,认真地将尸体肌肉组织当中容易腐烂的脂肪物等一一剔除,暴露出来的是神经系统、肌肉,还有骨骼。“这么细心地清理一具人体标本,平均需要1500~2000个小时,相当费力!”一位正在实施解剖的女士说。

对工作人员的表现,公司老板哈根斯十分满意。他说:“我们的解剖工作人员几乎都是毕业于中国各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解剖技术是一流的!”

记者凑到没有人皮的尸体前,闻了闻,并没有发觉任何异味。

脱水

解剖工作完成后,就是进行“脱水工作”。

该公司的脱水车间并不是很大,屋内有6个硕大的盖着盖儿的金属箱子。“解剖之后的尸体就泡在这些箱子里。”

该车间的工作人员讲,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清理好的尸体进行脱水。在这之前,尸体已经被浸染了福尔马林,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在低温的丙酮浸液中,用技术手段在冰冻的体液中把福尔马林排除,用丙酮进行置换。

切片定型

一切的工作结束以后,在冷冻状态下,可以用锯把尸体切成3.5mm厚的切片。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切片区别受损与正常的器官,如吸烟的肺与正常肺的区别;脂肪肝与正常肝脏的区别等。

尸体,除了冷冻做成切片外,就是定型了,做成各式各样的造型。走进定型车间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品加工车间。只见在一个非常宽敞的房间内,那些已经被处理好的尸体,被塑造成各种姿势,有的坐在椅子上,单手托着下巴做思考状;有的正在奔跑中,伸出一只脚做踢球状,显得生龙活虎;还有的双脚腾空而起,仿佛勇士腾空而起……

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用小夹子、钢针、针头、木头等用具,把脱水的尸体一点一点地摆成造型。这时,记者伸手摸了摸一具人体标本的肌肉,干而涩,没有一点弹性。一根根红色血管及肌肉组织清晰可见。

解读 生物塑化

“生物塑化”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就是冯·哈根斯,他被誉为“世界塑化之父”。这个德国人把全球最大的“尸体加工厂”建在了大连。

“大连这么美,把加工死人的厂子建在大连,令人感到晦气!”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对此,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的张女士认为这种看法不对。目前,人们对生物塑化技术了解不够,这是一项全新的组织保存技术。生物塑化技术是一种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的特殊技术。利用这项技术制成的生物标本,不需要经福尔马林固定,便可达到长期保存的效果。

哈根斯说,生物塑化技术广泛应用于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学、病理学、临床影像学、生物力学、法医学和博物馆等多种学科和领域。

专家介绍,人体的70%是液体,这些液体对于人的生存及死后的腐烂都是不可缺少的。利用塑化技术,可以使尸体组织内的液体通过一个特殊的真空过程被活性塑料如硅橡胶、环氧树脂或聚合树脂置换出来,但人体细胞及人体的本来面貌即使在显微镜下观察都仍旧保持其保存前的状态。塑化标本干燥、无味,并且可以用手触摸及抓放,这些特性使其无论在医学教育方面,还是在启迪对医学感兴趣的外行人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一位技术人员说,生物塑化产品必将取代福尔马林保存的生物标本。

在塑化过程中,机体组织中的水和部分脂肪将被聚合树脂置换。这个过程主要分四步进行:1.固定;2.脱水;3.强制浸渗;4.硬化。

创造出美丽标本的过程是一个具有美感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标本在死亡与腐烂之间的一个时间点被永久地冻结住。正是这种真实的特性使得塑化标本成为展出永久保存的人体标本的最佳方式,特别是通过塑化技术创造出的透明人体切片标本在这方面尤为显著,这些切片标本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人体结构的窗口,而在过去人们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切片标本展示的细微结构。

塑化技术不仅适用于人体标本,也适用于动物、植物标本的制作。鉴于冯·哈根斯公司在生物塑化领域的先进技术,该公司2002年7月被大连市科技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人体塑化模型正在进行世界巡回展览,并且已形成一种文化。其展览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日本、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引起极大轰动。

芦淑华部长说:“观众通过参观了解人体结构,唤起对卫生健康的重视,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这有着重要意义。”

从网上找了一段,大概的能说明这个过程.至于好处,就是给它人看和摸的.它没有异味,不会变质.

汶川地震“猪坚强”去世后被做成标本,猪坚强“重生”的原理是什么?

汶川地震猪坚强去世后被做成标本,通过生物塑化技术实现猪坚强的“重生”。生物塑化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标本保存技术,可以把生物体保存得像活体一样。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一岁的猪坚强被埋在了废墟下。它依靠雨水和木炭维持生命,并在36天后获救。根据它主人所说,猪坚强在地震之前体重足足有一百五十公斤,遭了这一次灾以后,一下子只有五十公斤了。当时,许多人在猪坚强被救出时感到惊讶。在感受着强迫生存的精神后,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以3008元的价格购买了这头猪,并捐赠了一万元人民币资助原主人万兴明家。猪坚强自此以来就被告知四川建川博物馆生活,而樊建川还给它起了小名36婴儿,大名是猪坚强。

在2021年6月16日,猪坚强死于年老衰竭。坚强的猪不仅是一只猪。它承载着对共同记忆的深刻理解,象征着生活的奇迹。随后,建川博物馆联系了生命奥秘博物馆,希望通过生物增塑技术实现“猪坚强”的“重生”。经过近10个月的生产,生命奥秘博物馆通过这种技术将猪坚强保存成两件标本,包括皮毛和骨骼。它从多个方面展示了猪坚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猪的科学故事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坚强的重生标本是独一无二的。根据猪坚强标本制作方生命奥秘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生物增塑技术实现了猪坚强“重生”。生物增塑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可以将组织保存像活体一样,使标本表面保持其原始状态。它可以在显微镜水平存储细胞结构。

总的来说,猪坚强身上被经逢大难的人们所寄予的生存的希望,还有它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象征意义才是人们最渴望保留的东西。期望猪坚强重生标本唤起更多人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这也是生命奥秘博物馆制作猪坚强生物塑化标本的初心。

灵异事件本月排行

灵异事件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