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答案,梦溪笔谈节选翻译及原文

发布时间:2023-02-16 11:32:14编辑:admin来源:www.tanling.com 当前位置:探灵网 > 探索发现 >

沈括的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答案

1.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2.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的一则《长虹饮涧》译文

原文: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熙宁①中,予使契丹②,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③。是时新雨霁④,虹下帐前涧中。予与同职扣⑤涧观之,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觳⑥。自西望东则见⑦;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⑧,都无所睹。久之稍稍正东。逾⑨山而去⑩。次日行一程,又复见之。 孙彦先⑾云:“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①熙宁:宋神宗年号。

②契丹:宋时北部少数民族政权。

③卓帐:建起帐篷。卓,直立。

④霁:雨后初晴。

⑤扣:通“叩”,意思是靠近。

⑥绡觳:丝绸和纱的代称。

⑦见:通“现”,意思是出现。

⑧铄:通“烁”,意思是闪烁。

⑨逾:向,跨越。

⑩去:离去。

⑾孙彦先:与沈括同时的科学家

翻译:相传虹能到溪流或山涧里喝水,确实是这样。熙宁(宋神宗年号)年间,我出使契丹,到了极北方黑水境内的永安山下建起帐篷。那时刚好雨后初晴,看见彩虹出现在帐篷前的山涧中,我和同事靠近山涧观赏它,看到一条虹的两端都垂到涧中。(我)叫人越过山涧,隔着虹相对站立,距离大概有几丈,中间如隔着一层丝绸或者纱(这一类的东西)。当站在涧的西边往东看就能看见,当站在涧的东边往西看,就被太阳闪烁 了,一点也看不到(虹)。过了很久虹稍微偏向正东方,越过山峰离去了。第二天走了一段路,又看到了虹。孙彦先说:“虹乃是雨中的日光影像,日光照在雨珠上就有虹出现。”

3. 摸钟文言文翻译[节选自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陈述古密直①,尝⑩知②建州浦城县日。

有民失物,捕得莫知的为盗者③。述古乃绐④之曰: “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⑤。”

使人迎置后阁⑥祠⑦之。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⑧祷钟甚肃。祭讫以帷⑾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讯之即服,遂承为盗⑧。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陈述古密直:陈述古,字密直,宋代侯官人,神宗时为侍御史,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人物。密 直:即“枢密院直学士”的省称。

枢密院是古代管理军事机密、边防等事务的官署。知:主 持,做知县。

建州浦城:唐置州县名,今属福建省。 ②知:做知县。

③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莫:意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的:的确,确实。 ④绐(dai):哄骗。

⑤至灵:特别灵验。 ⑥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处。

⑦ 祠之:把它(钟)祭祀起来。 祠:供奉。

⑧同职:同僚,同事。旧指同在一部门做官的人。

9 阴:暗暗的 ⑩尝:曾经 ⑾帷:围幕 (12)之:的 【辨别加点字的意义】 (1)讯之即服,遂承为盗 之:代词,代手上无墨的偷窃者 (2)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之:代词,代涂了墨的钟 【译文】 枢密院直学士陈述古任建州浦城知县时,有富人丢失了东西,抓到一些人却不知道哪个是真正 的盗贼。于是陈述古骗他们说:“某某庙里有一口钟,能辩认盗贼,特别灵验。”

他派人把 那口钟抬到官署后阁,祭祀起来,把这一群囚犯带到钟前,自己对犯人说:“没有偷东西的 人,摸这口钟,它不响,偷了东西的人一摸它,钟就会发出声响。”述古亲自率领他的同事 ,在钟前很恭敬地祈祷。

祭祀完毕后,用帐子把钟围起来,便暗地里让人用墨汁涂钟,过了 很久,钟涂好以后,带领被捕的犯人一个个让他们把手伸进帷帐里去摸钟,出来就检验他们 的手,发现都有墨汁,只有一人手上无墨。述古对这个人进行审讯,于是他才承认自己是盗 贼。

原来这个人是害怕钟响,没有敢去摸。就此这个案子很快的解决了。

【题旨】善于心理分析,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 【告诉我们】陈述古巧妙的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害怕被识破的心虚心理,切中要害,虽然没有经过繁琐的调查取证,却不战而屈人之兵,直接找出了真正的盗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聪明睿智的古代官吏们确实有他们独到的审案方法,能够巧用犯罪心理学,审不厌诈,至今看来都有着绝妙的艺术性和欣赏性。

4. 文言文沈括的(梦溪笔谈的暴雷)的翻译

【原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佛书言“龙火得水而炽,人火得水而灭”,此理信然。人但知人境中事耳,人境之外,事有何限,欲以区区世智情识,穷测至理,不其难哉!

【注释】

【内侍】在宫廷中执役的人员。

【黔】黑色。黔,音qián。

【扣】用金属缘饰器具的边口。

【刀室】刀鞘。

【流】这里指熔化。

【铄】销熔,熔化。铄,音shuò。

【译文】

内侍李舜举的家曾经被暴雷轰击。他的堂屋西边的房间,雷火从窗口喷出,光亮耀眼,窜出房檐之外。人们认为堂屋已经被烧毁了,都跑出去躲避。到雷停止以后,那间房子依然完好,只是墙壁和窗纸全部变黑了。有一个木头橱架,其中杂放着各种器具,那些镶银作装饰的漆器,银饰完全熔化流在地上,漆器居然没有烧焦。有一把宝刀,非常坚硬,在刀鞘中就熔化为液体,而刀鞘却俨然完好。人们一定会认为火应当先焚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现在是金石全都熔化了,但草木却没有一样被烧毁的,这不是人的情理所能预料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而更旺,人火得水而熄灭。”这个道理是确切的。人们只能知道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之外,事情哪有什么极限?想用区区有限的世俗的智慧、情理和见识,去深透地探测那无穷尽的事理,不是很难的吗?

来源:百度百科

5. 沈括《梦溪笔谈》的“石油”古文翻译

石 油

鄜.延①境内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②.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③而出.土人以雉尾挹④之.乃采入缶⑤中.颇似淳⑥漆.燃之如麻⑦.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⑧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⑨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⑩.

(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鄜.延:鄜(f))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zh@.野鸡,挹y@.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⑤缶f%u:陶瓷罐子.⑥淳:同[纯".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⑨识文:标上名称.⑩竭:尽.完.

[译文]

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慢慢地流出来.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篷都变黑.我猜疑这种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的光泽像黑漆.(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广泛流行在世上.(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

梦溪笔谈对比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阅读练习答案

一、字词解释

据:占据,统治。

患:意动用法,以塔动为患。

布:铺设

密:形容词做状语,秘密地

贻:名词动用,送给

讫:完毕

实:形容词做状语,牢固地

束:动词用为形容词:捆得紧

胠箧:箱子

履:名词做动词:踩

持:支撑,扶持

精练:精明干练

方两三级,方

患 其塔动, 患

匠师如其言,如

塔遂定,遂

二、理解课文

1.“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2.匠师和喻晧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匠师分析的是“未布瓦,上轻”,喻皓分析的是木塔的上下不约束。

启示: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该综合各种因素,统观整体,全面地认识问题。

3.人皆伏其精炼一句中的“其”指谁

喻皓

4.对匠师的表现作一简要评价

匠师的用苦良心是好的,但他怕难堪,不正面求教,是有待改进的。

2.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3. 梦溪笔谈阅读答案

【注释】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陕西延安一带。

②水际:水边。③惘惘:涌流缓慢的样子。

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当地人;雉,野鸡;挹,原指舀水,此处指沾取。全句即当地人用野鸡尾沾取它。

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纯”。

⑦麻:此处指麻杆。⑧松墨:我国名墨之一,用松烟制成,故称“松烟墨”。

⑨识文:标上名称。8.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2)盖 石 油 之 多9.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 然之如麻:_______________ (2) 试扫其煤以为墨:_______________ (3) 不若松木有时而竭:___________ (4) 墨人衣: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这段记载说明了石油的哪些用途?(2分)12. 沈括认为石油作为资源有什么优越性?你赞成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 参考答案:8. (1)此 物/ 必 大 行 于 世(2)盖 /石 油 之 多9. (1)同“燃”,燃烧 (2)作为/把……当作 (3) 尽,完 (4) 染黑10. 这种墨一定会在世间广泛流传,从我开始做起吧。

11. 烧火、制墨12.“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不赞成他的看法。(1分)沈括认为石油取之不尽,现代地理学表明石油储量是有限的。

(2分)示例②:我赞成他的看法。(1分)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

4. 梦溪笔谈——《正午牡丹》文言文解释

多数的书画收藏家只徒取得一个空名,偶然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陆机的笔迹,看见的人就争着要买。这就是所谓“耳鉴”(以耳代目)。又有人用手摸画来看画,传说画里的颜色遮不住手指的画才是好画。这种说法就比“耳鉴”更下一等了。这可以称之为“揣骨听声”。(用摸骨骼听声音来看相)。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副古画——牡丹花丛,花下有一只猫,他不了解这幅画的好坏。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家是姻亲,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是画的正午时间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这花的花瓣展开,散发而且色泽干燥,这是中午时的花。猫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的猫眼。如果是有带露的花,那花房就会收敛而花色就润泽潮湿。猫眼在早晨或夜暮其黑眼珠就 *** ,太阳渐高,眼珠就渐狭长,到正午就如一线了。”这样来解释也算得很会体会古人的笔意了。

5.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甲

1。

⑴遮盖 ⑵以……为乐 ⑶命名 ⑷正好2。…… 太 守 之 /乐 其 乐 也 (2)今 /天 不 遗 斯 民3。

(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 ,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2)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

4。关心人民疾苦 与民同乐试题分析:1。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多识记,特别是课文下面注释中的词语。回答此题,注意第二小题“乐”第三小题“名”是词类活用。

2。 在给文言语句断句时,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再断句。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太守以什么为乐;第二句话的意思是: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据此来断句即可。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翻译时要注意第二句“方、以”的意思。4。

结合乙文的内容可知:全文围绕着“喜雨亭”三个字来写传达出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结合甲文的内容可知: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感情。考点:文言文阅读 词语理解 翻译文言语句 内容理解。

《梦溪笔谈》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段落,完成题目。(14分)

晏元献公①为童生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②臣幕择胜燕③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④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宫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⑥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⑦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⑧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⑨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晏元献:晏殊。②许:允许。③燕:同宴。④昆:哥哥,兄。东宫官:太子府的`官员。⑤除:任命,授职。⑥谕:告诉。⑦杜:关闭。⑧质:率真。⑨直:只是。

小题1:(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晏元献公为童生时( ) ②及为馆职时( )

③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 ) ④仁宗朝,卒至大用( )

(2)选出与张文节荐之于朝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 )

A.怅恨久之(《陈涉世家》)B.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C.悍吏之来吾乡(《岳阳楼记》)D.余悲之(《捕蛇者说》)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音节停顿(两处)。(2分)

上 益 嘉 其 诚 实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小题4:结合选文,说说晏殊受重用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①是;②等到;③到处;④最终。(2)D

小题1:上 / 益 嘉 / 其 诚 实

小题1:(1)我如果有钱,也一定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2)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小题1:晏殊考试时如实告诉皇上题目自己做过,要求换题,很诚实;别人游玩,他闭门读书,为人谨慎忠厚,语言质朴不拘。

小题1:试题分析:为一词多义,另有被、让、替义;及有到等到等义;往往是古今异义,今义是时时,古义是到处;卒有死最终士兵等意思。第二题例句中的之是代词,A句中之不译,B句中之意为的,C句中的之主谓之间不译,D句中的之是代词,用法与例句相同。

小题1:试题分析:上指君主,益嘉意为更加赞赏,其诚实意为他对君主忠诚,根据意思划分节奏。

小题1:试题分析:译好关键字,往:去,出:出门,罢:罢了,孰:谁(疑问语气),毒:毒害,甚:比厉害,者乎:呢。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上极爱其不隐, 上益嘉其诚实这两句话,分析晏殊因为什么事得到君主的赞赏。

选自梦溪笔谈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选自《梦溪笔谈》的日月之行文言文阅读

《日月之形》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限于科学认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认为太阳、月亮都在天上,它们到地面的距离是相同的,会有当它们碰到一起时会不会互相阻碍的疑问。

译注可供参考:

又问予以“日月之形,如丸①邪?如扇②也?若如丸,则其相遇岂不相碍③?”予对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④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⑤之乃光⑥耳。光之初生⑦,日在其傍⑧,故光侧⑨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⑩。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气也,有形而无质,故相值而无碍。”[1]

注释

①丸:弹丸,圆球形。

②扇:团扇,圆形。

③碍:阻碍。限于科学认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认为太阳、月亮都在天上,它们到地面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才会有当它们碰到一起时会不会互相阻碍的疑问。

④盈亏:指月盈、月亏,即月亮的圆缺。

⑤耀:照耀,照射。

⑥光:文中用作动词,是“发光”的意思。

⑦光之初生:月光初现时,这里是指阴历每月初只能看到一道月牙。

⑧傍:通“旁”。

⑨光侧:指阳光从侧面照射月球。

⑩稍满:指随着太阳的移动,人们可以见到月球被阳光照亮的地方逐渐增大、变圆。

正圜:正圆。圜:同“圆”。

气:气体。古人误认为日、月都是由气体组成的。

质:实体。

相值:相遇。值:遇到。[1]

译文

官长又问我以这一问题:“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像个圆球呢,还是像把扇子呢?如果像个圆球,那么它们相遇,又怎会不互相妨碍呢?”我回答说:“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像个圆球。何以知道它们是这样子?以月亮的盈亏就可以验证。月亮本来不发光,譬如一个银球,太阳照耀它,它才发光。月光初生的时候,是太阳在它旁边照射,所以光在它的侧面,人们能够看到的月光面就仅仅像个弯钩;太阳渐渐远离月亮,则斜照过来,月光就逐渐变得圆满。犹如一颗弹丸,用白粉把它的表面涂抹一半,从旁边看去则涂了粉的地方如同弯钩,对着涂粉的一半正面看去则还是正圆。由此可见太阳和月亮都像个圆球。太阳和月亮都是由气凝结而成的,有形状而无质体,所以相遇也没有妨碍。”

2. 选自《梦溪笔谈》的日月之行文言文阅读

《日月之形》出自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限于科学认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认为太阳、月亮都在天上,它们到地面的距离是相同的,会有当它们碰到一起时会不会互相阻碍的疑问。

译注可供参考:

又问予以“日月之形,如丸①邪?如扇②也?若如丸,则其相遇岂不相碍③?”予对曰:“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④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⑤之乃光⑥耳。光之初生⑦,日在其傍⑧,故光侧⑨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⑩。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圜。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日、月,气也,有形而无质,故相值而无碍。”[1]

注释

①丸:弹丸,圆球形。

②扇:团扇,圆形。

③碍:阻碍。限于科学认知能力,宋代人普遍认为太阳、月亮都在天上,它们到地面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才会有当它们碰到一起时会不会互相阻碍的疑问。

④盈亏:指月盈、月亏,即月亮的圆缺。

⑤耀:照耀,照射。

⑥光:文中用作动词,是“发光”的意思。

⑦光之初生:月光初现时,这里是指阴历每月初只能看到一道月牙。

⑧傍:通“旁”。

⑨光侧:指阳光从侧面照射月球。

⑩稍满:指随着太阳的移动,人们可以见到月球被阳光照亮的地方逐渐增大、变圆。

正圜:正圆。圜:同“圆”。

气:气体。古人误认为日、月都是由气体组成的。

质:实体。

相值:相遇。值:遇到。[1]

译文

官长又问我以这一问题:“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是像个圆球呢,还是像把扇子呢?如果像个圆球,那么它们相遇,又怎会不互相妨碍呢?”我回答说:“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像个圆球。何以知道它们是这样子?以月亮的盈亏就可以验证。月亮本来不发光,譬如一个银球,太阳照耀它,它才发光。月光初生的时候,是太阳在它旁边照射,所以光在它的侧面,人们能够看到的月光面就仅仅像个弯钩;太阳渐渐远离月亮,则斜照过来,月光就逐渐变得圆满。犹如一颗弹丸,用白粉把它的表面涂抹一半,从旁边看去则涂了粉的地方如同弯钩,对着涂粉的一半正面看去则还是正圆。由此可见太阳和月亮都像个圆球。太阳和月亮都是由气凝结而成的,有形状而无质体,所以相遇也没有妨碍。”

3. 文言文选自《梦溪笔谈》的“曹玮用兵”

曹玮主管镇戎军时,曾出战小胜,敌兵退去。

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就驱赶着缴获的牛羊和辎重车辆,缓慢地驱赶着返回,很是不成军队行列。他的部下担忧此事,对曹玮说:“牛羊无用,只是束缚军队。

不如抛弃它们,整齐队伍返回。”曹玮没回答,派人去侦察。

敌兵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得牛羊之利可是军队不整齐,立刻就返回袭击曹玮军队。曹玮军队行进更加缓慢,行进中找到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敌军。

敌军将要来到,离得很近了,曹玮派人对敌军说:“你们外国军队远来一定很疲劳,我不想趁着别人疲怠作战,请你们让战士和马休息一下,隔一会儿就决战。”敌人正苦于奔波,疲劳极了,听了这话都很高兴,军队严整的休息了很长时间。

曹玮又派人告知他们:“休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于是各方击鼓发兵进攻,一交战就把敌军打得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返回。

曹玮慢慢地对他的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很疲劳,故意做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等到他们再来,接近行走百里了,如果趁着他们锐气便交战,还会有胜负。

走远路的人,如果稍稍休息,那么腿脚疼痛麻木就站不起来了,士气也残尽了。我凭这些打败了敌人。”

4. 沈括梦溪笔谈:“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5. 梦溪笔谈——《正午牡丹》文言文解释

多数的书画收藏家只徒取得一个空名,偶然传说是钟繇、王羲之、顾恺、陆机的笔迹,看见的人就争着要买.这就是所谓“耳鉴”(以耳代目).又有人用手摸画来看画,传说画里的颜色遮不住手指的画才是好画.这种说法就比“耳鉴”更下一等了.这可以称之为“揣骨听声”.(用摸骨骼听声音来看相).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副古画——牡丹花丛,花下有一只猫,他不了解这幅画的好坏.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家是姻亲,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是画的正午时间的牡丹.怎么知道的呢?这花的花瓣展开,散发而且色泽干燥,这是中午时的花.猫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的猫眼.如果是有带露的花,那花房就会收敛而花色就润泽潮湿.猫眼在早晨或夜暮其黑眼珠就 *** ,太阳渐高,眼珠就渐狭长,到正午就如一线了.”这样来解释也算得很会体会古人的笔意了.。

梦溪笔谈两则文言文答案

1. 有谁知道初一上册第十一课《梦溪笔谈》两则的两篇文言文的翻译知道

梦溪笔谈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2. 梦溪笔谈二则原文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沈括《梦溪笔谈??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3.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阅读练习答案

一、字词解释

据:占据,统治。

患:意动用法,以塔动为患。

布:铺设

密:形容词做状语,秘密地

贻:名词动用,送给

讫:完毕

实:形容词做状语,牢固地

束:动词用为形容词:捆得紧

胠箧:箱子

履:名词做动词:踩

持:支撑,扶持

精练:精明干练

方两三级,方

患 其塔动, 患

匠师如其言,如

塔遂定,遂

二、理解课文

1.“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2.匠师和喻晧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匠师分析的是“未布瓦,上轻”,喻皓分析的是木塔的上下不约束。

启示: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该综合各种因素,统观整体,全面地认识问题。

3.人皆伏其精炼一句中的“其”指谁

喻皓

4.对匠师的表现作一简要评价

匠师的用苦良心是好的,但他怕难堪,不正面求教,是有待改进的。

4. 梦溪笔谈 沈括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士衡为馆职 使高丽 是哪一篇

〔原文〕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藉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更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以使者身份出使到高丽去,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手去处理。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装船时,这个副手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他丝织品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浸湿或漏落。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完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这个副手在仓皇之时准备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也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手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5. 梦溪笔谈二则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二则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是综合性笔记体巨著。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成为秋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译文: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成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 大穰。

译文:

十天后,子方虫全都(被)消灭,年成因为(这个)而获得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梦溪笔谈》2则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这塔)晃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译文: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译文: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译文:

没有办法,(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把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文: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用钉子钉牢它,就不会晃动了。”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文: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文:

因为钉牢的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探索发现本月排行

探索发现精选